笔趣阁 > 小县城做公务员?逆转开始! > 第15章 安排央视采访局长!

第15章 安排央视采访局长!

    事推人,果然进度要快得多。

    展会在参展商们的推动,徐佩的组织下很快就办起来了。

    我不会做那些具体的事儿,但是我做宣传是一把好手。

    我就喜欢搞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老宋跟我说,他家每年都是省里的农业标杆,和央视农业频道还有主流的农业媒体熟识,要是我这边有需求,可以帮忙联系。

    我认为机不可失,和田哥一商量,觉得这事儿有搞头,便汇报给了局长。

    局长拍案称赞,“还是你们年轻人有想法!就按照你们说得来!”

    见局长如此给力,我更加充满动力。

    “要是能给书记安排上个采访,就更好。”我转身准备回到工位做方案的时候,局长留下这么一句话。

    在单位混迹了这么久,我多少能够听懂领导们的话术了,局长留下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我去努力,而是必须要做到的。

    “伟杰,这事儿你得放在心上,邀请来央视的媒体是第一步,能够安排上媒体采访书记,这才是最紧要的事情。”回到工位后,田哥第一句话就印证了我的想法。

    “田哥说得对,时间紧张,我这几天多联系媒体,多做一些方案,尽早把事情落地下来。”

    公家做事,无论结果怎么样,方案都是要有的,而且不要只有一版,要多几个,哪怕只是方案里面结果都是一样,但换一换流程,改一改时间,就可以当成是一份新的方案。

    而且,除非必要,否则千万不要在计划阶段就给出准确的时间,因为方案由我们这些一线人员出,一线人员不知道上面领导们的工作动态,在做计划时很难明确时间,如果给明确的时间,就是在为难自己,要是中间突然来个要紧的任务安排,你作为单位里真正的唯一的能办事的人,推脱不掉,那就只能自己熬夜加班,事情完成了,还得不到奖赏,因为这些事情你自己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完成是你的义务,而不是你额外的加分项。

    老宋给了我央视农业频道的《致富经》栏目组的对接人,还有农业频道正午新闻栏目的记者。

    《致富经》这个栏目我熟,以前读小学的时候经常看,看的时候经常心潮澎湃,想着自己以后毕业打工挣钱了,也回老家搞这些项目。

    读了大学之后才知道,电视里都是骗人的,那些看起来能挣大钱的项目,比我的人生理想消散的还快,等我毕业时,《致富经》这栏目口碑已经一落千丈。

    而且,《致富经》这栏目的定位不符合我们这种活动报道的需求,我便将目光放在了正午新闻上。

    电话联系之后,我大概掌握了大概得信息,这档新闻报道栏目在午间播出,虽然影响力比不上新闻频道的《新闻30分》等主流新闻栏目,但如果能够争取来书记的采访,那也算是这个小县城难得的大事儿了。

    云澜县其实也不缺采访。

    云澜县历史算得上悠久,虽然现在发展成了一个农业县,在农业生产上没什么大新闻,但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给云澜县沉淀下来了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禅文化。

    禅文化指的是禅宗,禅宗有六祖,其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道场都在云澜,所以云澜也是禅文化的发源地,前些年还开始举行了云澜禅宗世界大会,名头很大,规模也是一点点在扩大。每逢这个世界大会,市里和省里都会安排记者来报道。

    但有关农业领域的采访还是没有,这次要是能做到,肯定可以在书记那里给我们部门留个好印象。

    我联系老宋,想问问专访的可行性,以及要多少费用。

    老宋说自己每年都是记者自己找上门的,没花钱。

    电话这头的我很羡慕,同一个寝室毕业的,人家每年都有央视记者上门采访,我还只是个小公务员,求个采访还得找门道。

    “你肯定能想到办法的”老同学说,“你当时在学校,那可是呼风唤雨,没什么能难倒你的。”

    “老同学你这就说笑了,我现在只是一名小小的底层公务员,有什么事还得你这个大哥罩着”我苦笑着是哦。

    “你肯定可以!”老宋说。

    那就没什么顾忌了,我直接电话联系农业频道正午新闻的记者,记者表示可以在午间档给到5分钟的播放时间,“费用是5万元,因为你们这个活动也就半个月就开始了,我们得加急制作,要加2万。”

    “那就是7万。”我说。

    “对,来回的机酒费用你们的。”对方说。

    我心里快速演算,对方3个人,从北京到我们这,机酒估计小一万,那就是8万元。

    搞这么一场宣传,说实话,这也不贵,只是我一年三个月的工资而已。

    电话那头留给我的时间也有限。

    这是逼单的惯用手法,但的确很急。

    晚上,夜幕笼罩,我对面坐着好不容易的叫出来的田哥。

    “书记专访的事情,我和局长讨论了一下。”田哥停顿了一下,“8万块的款项,我们局肯定是拿不出来的,得我们自己想办法。”

    “明白。部门预算批的紧。”我说。

    “是。你有什么办法吗?”田哥问。

    “办法也不是没有,”在准备这次饭局之前,我就知道政府为这次采访拨款的概率为0,但还是得让田哥和局长说,一来为了痕迹化,痕迹化管理,是这些年政府部门办事第一要义,你可以少做事,不做事,但做了事情就得有痕迹化,谁都不愿意背锅;二来是为了向领导表明,我们的确是在做事儿,要是事情做不成,那就是我们能力有限,而不是根本不做事。

    我继续说,“这次展会规模不小,咱们可以市场化,搞一个冠名,以企业的形式冠名。”

    我大学外联部时这种冠名就用的多,那时候每年毕业季每个学院都要出一台晚会,搞晚会得要钱,学院自然出不了这笔钱,顶多出个场地,其他的灯光、演出服、道具啥的费用就得我们学生会的各部门来联系,我们就用的冠名这一招。

    “你这想法好,但是,”田哥多夹了几口菜,杯子里的酒也一饮而下,我知道,“但是”一出来,事情就得等等了,我看在眼里,连忙给添满了酒,“我们这是农业局发起、承办的活动,如果让企业过来冠名,那性质就变了,书记、县长,还有局长,基本不会同意。”

    “这我倒是没想到。还是得和田哥你多学习。”我恍然大悟。

    分割不清晰在政府单位的确是极大的问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前提是政府,我的冠名的想法,这是明晃晃把政府给放到了尴尬的境地,万一后续企业的商业行为不规范,后患无穷。

    “这也是局长的指点,”田哥,“局长见多识广,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领导就是领导,”我说,“局长应该有其他的建议。”

    “是的。”田哥说,“我们农机局在城关镇郊区有一片地,大概10亩的样子,那是遗留问题,几十年一直在那里,归属权是农机。”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

    “那10亩地,可以出租给企业或者个人,租金、租期都可以由我们定,只要能租出去,就可以。”

    我听明白了,这10亩地可是个好东西。在我老家的村子里,一亩地的租金一年也就200多块钱,但是农业局名下的地就不一样了,拍卖成功的人,以后就可以和农机局挂上关系了。

    “可以公开租售吗?”我问。

    “直接对外公开租售肯定不行,”田哥说,“不过我们可以想个名头,咱们这次不是办的农机下乡活动吗,乡里的农民们很多都不相信农机的使用对田地好不好,光是展览还不行,得做出说服他们的实验。那这10亩地,价值就出来了。”

    田哥刚说完,我就开始兴奋了,“那意思就是这10亩地,我们可以是农企合作试验田的名义,对外招企业投标。”

    “对!局长的意思就是这样,这样也弥补了我们县没有试验用地的尴尬。”

    “明白。但是要招投标的话,时间上基本来不及。”我说,现在距离展会开始,也就不到半个月,启动招标,到投标、再到公示,时间根本来不及。”

    “时间很紧张,我会和局长沟通,先完成这个专题采访,费用我们先想其他办法。”

    我不知道他们要用什么办法,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先动用局里的资金,等到10亩地的资金到位,再打过去。

    但我也不能细问,这种事情说到底不合规,知道的人越多,越容易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