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头是真担心余欢说一句:医生,你今夜就要死哩。
今天这阵仗,在他看来,比前些天刘长山带人来可更吓人了,来的可都是官。
没错,一辈子没出过几次大王庄的老余头,反而更怕传说中的官。
余欢听到爷爷的喊声,愣了愣。
但还是笑着说话了:“医生,你好着哩。”
在场的众人松了一口气。
巴克接着问道:“孩子,你看这些人,有没有快要死了的?”
他这句话又让在场的人心提了起来,有些后悔跟着巴克来见这个孩子,心脏有些受不了。万一没事儿,被这七上八下的问话搞出心脏病就冤死了。
心里琢磨着就想走,有人慢慢往门口挪动脚步,有人悄悄的后退一步,很自然的缩到了人群里。
余欢缓缓的看向每一个人,现场的人感到他天真无邪的目光就好像死亡之光,心里紧张成了疙瘩,就担心余欢给他们来个死亡点名。
现场变得鸦雀无声,众人感到自己的心跳比任何一个时候都快,手心开始冒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咕咚!一个年轻人突然摔倒在了地上,双眼一翻晕了过去。随着他的倒下,有的人再也扛不住心理的压力,就开始往外跑。
“岳世国,起来,你怎么了?”黄建国大喊着,摇晃着晕倒的年轻人,这是他的人。
老巴克跟催大夫赶紧走过来,翻了年轻人的眼睛:“没事儿,心理压力过重,紧张之下晕了过去,拿碗水来。”
老余头赶紧从院子的水缸里舀了一瓢水拿了过来,递给了巴克。
巴克看着眼前比自己脑袋还大的瓢,脑袋恍惚了一下,把水瓢递给了崔大夫:“你喝,喷他。”
崔大夫看着瓦黄锃亮的大瓢,有点儿下不了嘴。
老余头一把抢了过来:“俺来。”
只见他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忽然想起来,不能喝下去。然后他又喝了一大口噙在嘴里,对着姓岳的年轻人就喷了下去。
没醒。
老余头,继续喷。
还没醒。
继续。
巴克看着年轻人开始有动静了,赶紧拦住老余头:“老哥,可以了,可以了,脸以下不要喷了。”
老余头咂吧了一下嘴,他喷的正过瘾呢,特别解压。有点儿不舍的放下了水瓢。
只见年轻人身子哆嗦了一下,醒了过来。
看着众人都在看他,感觉自己的身上、脸上都湿哒哒的:“长官,我死了吗?我又活了吗?”
黄建国感觉有些丢人:“你没事儿,赶紧滚。”
“好嘞。”岳世国咕噜爬起来就往外跑,没几步就不见了踪影。
经过这一场闹剧,众人紧张的心脏算是舒缓下来了。
“孩子,你看完了吗?”巴克继续问。
众人的心又是一紧,再次安静了下来,目光全部都聚焦到了余欢身上。
余欢抬头看着巴克:“医生,我看不出来。”
“能仔细说说吗?”
余欢眨巴了一下眼睛:“不知道。”
“好孩子。”巴克轻轻拍拍余欢的肩膀。
站起身看向了众人,拍了拍巴掌说道:“就像我之前说的,有很多的孩子因为天真,心思单纯,能够看到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们传说中的魂魄,其实就是人体一种磁场的反应。”
“成年人感觉不到,因为心灵已经被世俗缠身,不再敏锐了,但孩子不同,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能感到磁场的变化,所以这是科学。”
众人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巴克从兜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老余头:“老哥,这是我的名片,以后余欢小朋友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我。”
老余头看着这个金发碧眼的医生,喏喏应着,名片是什么他不知道,也不好意思问。
随后呼啦啦一群人转眼间就出了老余家。
王和尚从旁边过来,看了一眼名片。随后说道:“老马,你看看上面的字。”
马丞相过来看了看,瞥了一眼王和尚:“九洲社会科学研究院豫洲分院首席研究员,豫洲洲立医院心脑中心主任,巴克杜格尔。”
“我知道,就想听你说一遍。”王和尚淡然的说道。
忽然他又问了一句:“你说他闺女是不是跟他一样,是个金发碧眼的?”
没人回应他这句话。
张老道对余欢行了个礼:“道君,您刚才说的是真话?”
余欢一愣,看向了他奶奶:“奶奶,我说谎了。”他答应了奶奶不再对外说了。
院子里几个人愣了,今天来的人还真有要死的啊。
“南无欢喜我佛。”
“无量雷天君。”
“陛下神威。”
儒释道共同礼敬余欢。
……
大王庄的人经过这一次官府通告后,对余欢的恐惧渐渐开始降温了。刘长风、刘长山再回大王庄已经变成了灰,借余欢的势,成为了移风易俗的先锋。
刘家觉得一个小盒子,埋到土里实在不像话。于是又买了新的棺材,把骨灰盒放了进去,重新埋进了土里。
于是以后从大王庄到朱仙镇、黄留县凡是火化了的人,都按照这个方法来下葬。刘氏兄弟算是开了下葬新风气,死的很有价值。
所以即使后来开始了强制火化,棺材铺的生意并未受到影响。往后刘氏兄弟也成了棺材生意行里的二代祖师爷,不得不说世事之奇。
余欢的神异被传失灵了,因为他没看出来黄建国死了,黄建国死在了大王庄通报后的一个礼拜。但是在一些小圈子里,余欢的名气更大了,因为从他家出来岳世国病了,黄建国死了,都不自觉的安在了他的头上。
所以余家接下来注定人烟稀少,门口的路,外面的狗都绕着走。
一个忙碌的夏天即将过去了,黄河边大王庄的土地又重新返青了,玉米苗长的很快到了九月已经变得有半人高。
老余头在付出了五百斤粮食的代价,把余欢送进了小学。儒释道三个神仙则帮着把余家的西屋给收拾了出来,给余欢弄了一个书房。
余欢五岁半。
“余欢,上学去。”
这是杨爱华每天的上学日常,绕过了大半个村子跑来叫余欢一起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