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返回战场。
这并不是许立春一时头脑发热做出的决定。
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打算,因为他早已经知道了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攻势几乎无法阻挡,自己能够做的就是迟滞日军的进攻。
能多阻止一分是一分,能多阻止一分钟便能够多让一个宝山县的百姓逃出县城。
能多阻止一分钟,国军的援军就多一分希望能够到达。
宝山县就是上海的最后一层屏障,一旦宝山失守,上海浦东将再无屏障,日军可直取上海!
所以许立春想要再尽一尽力!
许立春拿起了水壶,向那个二等兵说道:“兄弟,水壶借我了。”
那士兵连忙从怀里拿出了自己的干粮袋递给了许立春说道:“你要不再吃点?”
许立春激战了一夜,正好有些饿了便接过了干粮袋,却不想此时班长又踢了一脚一个士兵骂道:“你特娘的光给吃的?把你枪下了!”
那士兵这才恍然,连忙从背上把自己的身上背着的一支汤姆逊冲锋枪拿了下来又递给了许立春。
班长拿出了一个子弹袋递给了许立春说道:“晋造手提压死驴,你拿去用吧,近距离打鬼子好使,多替我们杀几个!”
许立春大喜过望地接过了这一支汤姆逊冲锋枪和这一个子弹袋。
他简直太感谢这位老哥了,来到这个世界这么长时间了。
许立春用过栓动的三八大盖、中正式也用过半自动的手枪,用来用去还是觉着全自动的武器是最好用的。
虽然这只是一把冲锋枪,但是已经兼具便携和射速的需求。
最关键的是,班长递过来的子弹还是他最需要的045口径的子弹,这还可以满足他副武器使用M1911的使用。
其实汤姆逊冲锋枪自从1921年生产之后,第二年国父的警卫部队便采购了30支汤姆逊冲锋枪。
这30支汤姆逊冲锋枪在陈炯明叛变时掩护国父撤离总统府大放异彩,因此汤姆逊冲锋枪就被国内各大军阀争相采购用来装备自己的警卫部队。
而汤姆逊冲锋枪在国内也被人称为“手提机关枪”“十斤半”“压死驴”“汤米枪”等等。
因为这枪造价高昂工艺复杂,所以国内大小兵工厂并没有仿造,而是大肆山寨德国的MP18冲锋枪。
但是眼光毒辣的生意人阎老西却看中了汤姆逊冲锋枪的性能优良,专门花钱建造了一个冲锋枪工厂,同时开始仿制汤姆逊冲锋枪。
故而该枪也被叫做晋造汤姆逊。
当然这种枪一般都是阎老西的晋绥军在使用,但是国军各长官还是经常到阎老西那里采购这些冲锋枪用来装备自己的警卫部队保护自己。
这些国军士兵手中的汤姆逊就是这么来的。
许立春拿起了这一支汤姆逊冲锋枪,拉了一下拉机柄仔细地看了看内部构造心中不由得感叹了起来。
就中日两国陆军的装备对比来看,就他们中央军的这些人装备绝对不比日军差。
日本用的三八式步枪,精度高,射程远穿透力高,但是杀伤性就差一点。
而国军使用的中正式步枪仿造的是毛瑟1924标准型步枪,又叫kar98步枪不带K的,属于是98K的前身,性能自然是排得上号的。
步枪上相差无几,其他装备上甚至是略胜一筹。
就比如国军此时在淞沪战场上甚至有6辆维克斯坦克,这些坦克可要比日军的坦克皮实多了。
日本人的坦克和他们的汽车一样,那外边的一层皮就是糊弄人的。
汽车糊弄人卖卖发动机还行,可坦克可不带这么忽悠的。
日本人的坦克使用重机枪就可以轻易击穿。
而许多长官警卫部队配备的冲锋枪,日军更是一支都没有。
就日军或者国军这两支部队任何一支拿到欧洲战场上,那都是被西方人血虐的存在。
虽说陆军水平上半斤八两,但是日本却有海空军多维度支援,这才导致了淞沪战役的节节败退。
当然国军也有空军,只不过飞机数量太少,据说是被委员长的夫人说是等需要的时候再买。
天知道她是不是将买飞机的钱挪作他用了,等到真要用飞机的时候,国军疯狂给西方国家加钱催订单,可造飞机又怎么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呢?
真到了作战的时候,天空当中飞的还是曾经东北军的空军和东北军的那些飞机。
这么点飞机在天空当中的确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作用也极为有限就被日军彻底全歼。
至于海军,还处于PPT建军的阶段,就是那种年年拿着几张图过去要预算,但是年年都不知道他这钱花到哪里去了。
许立春想到这里,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后世仍旧有许许多多的果吹果粉,他真的不知道这么一个烂透了的国家政党到底有什么好吹的。
就他们所说的那些国军里的抗战英雄,那都和这个烂透的国家和政党没有任何的关系。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抗战英雄,完全是因为他们有着最基本的良心,是因为他们还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有能力为中国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
“英雄,好走!”
警卫营一个班的士兵目送着许立春走到了小巷的路口,眼眶不由得湿润了起来。
他们这半个月来看见了太多死亡,可从未见过一个人敢于这样勇于赴死!
他们都是迫于军法迫于任务不得不在战场上死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御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不,他这都不是勇于赴死,而是去送死!
许立春没有注意到那几人的敬仰的目光,而是快步走到了小巷口,双手端着汤姆逊冲锋枪侧身站立,随后一点一点地探头左右观察了一下。
看见日军依旧在远处一个小巷一个小巷地排查之后,许立春心中也有了一个作战方案。
他立刻转身朝着宋老三家的院子跑去,因为三里有着全村最高的一个建筑,一个三层的小楼,据放牛娃说那里是宋家老太爷晒太阳看风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