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不婚姐姐,上司追婚 > 第47章 师兄来了

第47章 师兄来了

    第47章师兄来了(第1/2页)

    新学期伊始,Q大发育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与培养基混合的独特气味。江静知穿着略显宽大的白色实验服,站在骆松教授身边,心情既期待又有些许紧张。

    骆教授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正埋头在电脑前操作的高瘦男生:“静知,这是安嘉伟,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这个实验室的大师兄。你的科研入门,就由他先带你一段时间。“

    安嘉伟闻声转过头,站起身。他个子很高,约莫一米八五,身形瘦削却不显单薄,穿着一件洗得干净挺括的白大褂,纽扣一丝不苟地扣到领口。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目光透过镜片冷静地扫过江静知,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江静知感受到了他身上有种长期泡在实验室里沉淀下来的沉稳和专注,“安师兄好,我是江静知,请多指教。“江静知礼貌地打招呼。

    安嘉伟“嗯“了一声,言简意赅:“跟我来。”他迈着长腿走向实验室一角的书桌,步伐稳健却轻盈。

    他打开一台电脑,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几个专业数据库页面。“我们实验室主要围绕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展开。你的任务,从精读一篇论文开始。“

    他选出一篇发表于《Science》的论文,将屏幕转向江静知:“这篇文章报告了一种新的基因开关,可以帮助人类在心脏骤停后进行受损的心肌修复。你的任务是:第一,逐字精读,确保理解每个专业术语;第二,梳理出作者的核心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评估证据链是否完整,结论是否可靠;第四,思考这项研究对该领域的贡献和局限。”

    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江静知深吸一口气。

    安嘉伟递给她一张纸片:“你可以用个账号登陆网站看文章。我个人建议你可以打印下来慢慢看,不要翻译成中文,尽量英译英。”

    接下来的日子,江静知仿佛回到了高考前的状态。

    她每天泡在图书馆,借助专业词典,对着那篇论文逐字逐句地啃。实在不懂就去实验室找安嘉伟。

    妈妈给的电脑派上了用场,方便她随时上网查阅资料,整理笔记。

    她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也有了用武之地。她主动质疑、串联、比较,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问题、思路和交叉引用的线索。

    一周后,江静知将读完的论文和详细的笔记交给了安嘉伟。

    他没有接,而是说了一句英语:“Summarizethemainpoints,please。”(请概述主要观点。)

    这简直是突如其来的英语口语考试,江静知心里一紧。安嘉伟用眼神示意她可以看手里的笔记。

    江静知赶紧翻开笔记,用英语有些结巴的说道:“研究者在斑马鱼身上发现了一种基因开关,在心脏病发作后,这种开关会自行启动,促进受损心肌的完全再生和愈合,在心脏完全愈合后,此开关会再次自动关闭。

    “他们还找到了相关的蛋白质,并明确这种蛋白质在心脏病发作后会增强细胞的能量,从而修复受损的心肌。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章师兄来了(第2/2页)

    “他们还证实了心脏损伤后的再生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这项发现为人类治疗心脏病提供了思路。”

    安嘉伟伸手要来江静知的笔记,快速浏览着,骨节分明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纸页。

    笔记显示江静知出色完成了他此前提出的四个任务。

    最后他抬头,镜片后的目光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论文整体把握不错,第一次能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

    “谢谢安师兄!”虽然只是简单的肯定,但江静知心里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她知道,这仅仅是科研之路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她迈得扎实。

    安嘉伟顿了顿,接着说:“下周开始,你可以读一些经典论文。比如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是双螺旋结构的论文。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但是他们的实验思路和方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会发给你一个目录。“

    就在江静知埋头苦读文献的同时,实验室的日常运转也在她眼前展开。

    她看到师兄师姐们如何精细地准备胚胎、如何小心翼翼地进行显微注射、如何熬夜记录数据、如何为一个个不理想的结果皱眉、又如何为一点点微小的进展而兴奋。

    科研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概念,而是由无数琐碎、重复、充满不确定性却又时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具体工作构成。

    几周后,读过的文献渐渐在她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她开始动笔写综述,尝试将吸收的知识内化、重组,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这天傍晚,实验室里只剩下她和还在等待胚胎固定结果的安嘉伟。江静知将写好的综述初稿发给安嘉伟,有些忐忑地等待评价。

    安嘉伟快速浏览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看完后,他抬头看了江静知一眼,点了点头:“整体框架不错,逻辑清晰,研究背景的关键点抓得比较准。特别是对几篇存在争议文献的对比分析,有自己的思考。接下来,你要做的还有梳理出现有的主流观点、技术路线、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安师兄,你等一下,我记一下。”江静知翻开笔记本,飞快的记录着安嘉伟说的要点。

    他看着江静知,放慢了一些语速:“文献是科研的基石。看文献不是泛泛地读,要带着问题去读:作者的核心假设是什么?证据链是否完整?实验设计有没有漏洞?结论是否可靠?数据能否支持结论?还有,思考如果你是审稿人,你会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来做这个课题,下一步会往哪个方向走?”

    任务量不小,要求极高。江静知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了科研入门的第一道门槛的硬度。“明白了,安师兄。”

    那扇通往微观生命世界的大门,正在安嘉伟冷静的目光注视下,向她缓缓开启。

    三月,一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二中的少年班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迅速演变成一场不小的风波——应婉婷的名字,赫然出现在Q大经管学院国际学生的拟录取公示名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