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240章武定门外迎送葬队伍,老朱让朱权担任礼葬主官

第240章武定门外迎送葬队伍,老朱让朱权担任礼葬主官

    徐膺绪嘱咐道:

    “小妹的信件你销毁了吗?绝对不能让大哥发现!”

    “大哥为人固执,始终不赞成燕王的野心,坚决回绝了燕王的亲近之意,若他得知此事,定会对我们施以重惩。”

    徐增寿急忙道。

    “放心!都已销毁。”

    “大哥如此睿智,为何却看不透这一点?”

    “朱允炆与燕王相比,算得了什么?大哥为何如此固执?”

    “燕王成就大业,我们徐家才能继续辉煌,不是吗?”

    “唉,假如陛下离世,却未立燕王为继承人,而燕王起兵造反,我们该如何是好啊?”

    “难道我们真的要与大哥反目,自相残杀?”

    徐膺绪怒道。

    “胡说八道!他可是我们的亲大哥!”

    徐增寿尴尬地笑了笑。

    “可若真到了那一天,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徐膺绪眉头紧锁,心中很是不安。

    “先不谈这个了,快去追上大哥,别让他起疑。”

    “好!”

    大明宫,武定门前。

    皇城三里外,五军都督府的李景隆亲自执行戒严任务。

    雪花愈发密集,李景隆身着铠甲,一手扶着特制的雁翅刀鞘,走向沐春,另一只手向上挥动。

    “放行!行礼!”

    所有大明士兵站得笔直,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和庄严。

    李景隆轻拍沐春的肩膀,轻叹一声,低声说道。

    “节哀顺变。”

    沐春轻轻应了一声。

    “多谢曹国公。”

    李景隆点头示意。

    “圣上已在武定门外等候,快去吧。”

    泪水在沐春的眼中闪烁。

    “圣上年事已高,竟还亲自迎接……”

    武定门外,斑驳的城门下,老者挺立于最前端,竭力支撑身体,目光坚毅地凝视前方。

    他身后,文武百官和已退休的大明功臣排列两旁

    数十名身材魁梧,身着绣有飞鱼图案的锦衣校尉为他撑起黄色的罗伞。

    作为皇帝的亲卫,他们身上的飞鱼服极为华丽。

    飞鱼并非真正的鱼,而是用丝线绣成的蟒蛇。

    不久,沐春的队伍静默地走来,原本千人的队伍,眼下仅剩八名抬棺的武士。

    朱元璋紧咬牙关,缓缓向前行进。

    锦衣卫迅速撑起伞,紧随朱元璋之后。

    “让开!”

    朱元璋对周围的人怒斥,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他那黑白相间的头发上,更显出他脸上的岁月痕迹和悲凉。

    他的步伐缓慢,每迈出一步,便稍作停顿,仿佛在积聚力量以迈出下一步。

    每走一步,都伴随着不断的轻咳和急促的呼吸。

    显然,他在尽力保持身体挺直,维持帝王的尊严。

    他在这站立了许久,对于如此高龄的老人来说,这是多么艰难,众人都能理解

    此时,在众臣眼中,朱元璋俨然是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

    他每迈出一步,都显露出对生命不屈的坚强。

    目睹朱元璋艰难地行走,却坚决拒绝他人搀扶,众臣心中一阵酸楚,纷纷落泪。

    英雄老去,豪杰逝去。

    此刻,他依旧像个不屈的战士,顽强地与岁月和命运抗争。

    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

    雪花愈发密集,朱元璋的腿脚开始发软,凝视前方的棺椁,顽强地忍住了眼中的泪水。

    他突然脚下一滑,差点失去平衡。

    周围的锦衣卫急忙上前搀扶,但朱元璋却依旧怒吼着驱赶他们。

    “走开!不是说了让你们让开吗?”

    他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沐春。

    沐春泪眼朦胧,哽咽着说不出话。

    “不肖子孙,向圣上致敬,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棺木缓缓落下,雪花随之飞舞,仿佛回到了朱元璋首次收沐英为义子的那一天。

    朱元璋的身体微微颤抖。

    这是第二次!

    他第二次目睹了这样的场景了!

    “起来吧,你们都是勇敢优秀的后辈,是好孩子!”

    “不要哭,你们的父亲一生坚强,即使是在战场上厮杀,背部受了刀伤,也都未曾流泪,你们又何必哭泣?”

    “即使他已故去,他依旧是英雄!”

    “都给我站起来!”

    “是!”

    沐春站起,静静地站在老人身边。

    朱元璋走向棺木,伸出那干枯的手,轻抚着冰冷的棺木。

    “英儿,你回来了。”

    “你八岁那年,也是在这样的大雪天跟随了我,如今离世,仍是大雪纷飞,我们真是有缘啊!”

    朱元璋默默凝视着,尽管眼眶泛红,却没有一滴泪水滑落。

    “来人!”

    “宣读圣旨!”

    “朕的养子众多,沐英最为年长,幼年便随朕持刀作战,征战二十载,伤痕无数,追封沐英为黔宁王,陪葬于寝陵,葬于钟山。”

    “下葬之日,所有文武百官都应前往吊唁,命皇十七子朱权担任礼葬主官。”

    雪越来越大。

    进入十二月后,似乎连上天也变得愈发狂野了。

    灾年艰难,朱元璋忧虑大雪可能给百姓带来灾害,同时还要筹备年关的礼节。

    这个庞大帝国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这位年迈的老人身上。

    朱元璋却依旧镇定自若,凭借着他二十多年的执政经验和智慧,井然有序地推动着国家的运作。

    武定门外。

    朱元璋对养子沐英的深情厚谊,百官都看在眼里。

    只是余下的事务,全权交由宁王处理这一举措,让人感到分外不解。

    通常来说,处理沐英的丧事,即便朱元璋不能亲自出面,也应由大明的继承人来处理,为何偏偏是宁王主持

    这让百官们纷纷猜测了起来。

    但无论他们如何猜测,都不相信宁王能获得朱元璋的青睐而被立为储君。

    那么,如此提拔宁王,可能是为了给未来的皇储拉拢宁王的力量。

    在宁王的组织下,丧葬队伍从皇宫出发,穿过雪地,直奔钟山皇陵。

    百官紧随其后,而朱元璋则独自一人,背着手,前往了朱小宝的家。

    与此同时,云南的斥候也急匆匆地向兵部奔去。

    继上次云南斥候抵达应天,才不过三天,云南就又传来了军情。

    兵部的高官们都随沐英的丧葬队伍前往了墓林,留下的都是些职位较低的官员。

    兵部主事接见了云南的骑兵,打开奏疏阅读后,顿时脸色骤变,惊呼道。

    “糟糕,出大事了!”

    “快来人,赶紧去把茹尚书请回来,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