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441章怎么减少、杜绝淋尖踢斛

第441章怎么减少、杜绝淋尖踢斛

    百姓其实很好管理,朝廷发布的政策,他们都会执行。

    难就难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士绅阶级和官僚阶级。

    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就算是朱元璋,也难以轻易改变。

    “老爷子,您看能不能换个思路来解决这件事。”

    朱元璋随口说道。

    “你且说说看,不论好坏、实际不实际,咱都听听,别顾虑,大胆说。”

    朱小宝思考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

    “形成淋尖踢斛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地方官府缺钱,对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

    “嗯。”

    朱小宝接着说道。

    “地方县衙要给流外官发俸禄,这需要钱。”

    “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不过二百多石,县衙收上来的税都要上交国库,再由户部做预算,统一分配到各个布政司,布政司再把钱分给地方县衙。”

    “也就是说,县衙里根本没有给流外官的俸禄预算,这笔钱只能靠县衙自己想办法。”

    “所以他们就从税收里想办法,合理地截留一部分来维持县衙的基本开支,淋尖踢斛就出现了,这也是他们给流外官发俸禄的保障。”

    “那若是县衙不用从百姓的粮食税收里抠钱,也能给流外官发俸禄,是不是就不用再盘剥百姓了呢?”

    朱元璋认真的听着,点点头道。

    “话是这么说,可县衙除了税收,还能怎么开源呢?”

    朝廷和地方的收入,也只能是“开源节流”。

    要从大明现在的情况出发,找出适合地方官府的开源办法,太难了。

    而且洪武皇帝一直抑制商业,不让官府参与其中,这就更难了。

    就算地方有商业税收,那也是地方课税司的事,和地方官府没关系,钱也不会进地方官府的口袋。

    朱小宝看着老朱,欲言又止。

    朱元璋笑道。

    “有话但说无妨,咱晓得你肯定又在琢磨商业方面的点子,是吧?”

    朱小宝挠了挠头,答道。

    “是,也不全是。”

    “历朝历代都在城门、运河这些地方收商税,但如此一来,官吏容易中饱私囊,商人也有许多法子逃税,往往最后十成的税,便只能收到一成。”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眼神里带着一丝狡黠。

    他想看看这小子,到底能说出什么新奇的主意。

    朱小宝接着说道。

    “大明现在有了邮票驿站,各地驿站的收入也都还不错。”

    “重点是,官府现在没办法包揽所有的货物运输,所以很多货物和邮件都是由商人负责运输的。”

    “虽然这些运输费,商人只占了一成,但因为运输数量大,所以收入很是可观,商人也能从中赚不少钱。”

    “要是朝廷对商人运输的货物加征税收,让邮票驿站给商人们运输的货物开具详细的数量和种类票据,货物在进出城池、关隘的时候,必须出示票据才能通行。”

    “然后根据票据显示的信息,征收城门税或者河道税,地方官府再根据商人上缴的邮政票据来核算税款。”

    “这笔钱,朝廷可以自由支配,将一部分留给地方官府,一部分上缴朝廷,这样地方官府就有钱了,朝廷也能再多一笔收入。”

    朱小宝说完这些,便不再继续。

    不管老爷子是否认同,这已经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

    老朱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朱小宝说来说去,都是围绕征收商税。

    渐渐地,老朱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不是那种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皇帝,他明白一个国家光靠百姓种地,是无法实现繁荣盛世的。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昌盛,百姓可以务农、务工,也可以经商。

    但他对商人一直有偏见。

    大明的京城在南方,那是天下最为繁华之地。

    商业被那些世代经商的富人和达官显贵把控着,普通百姓最多也就做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

    那些权贵和富豪们,总是有各种法子偷税漏税。

    朱元璋抑制的,就是这些大商人!

    随着大明疆域的不断扩大,治理起来也越发的困难。

    而疆域扩大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好在眼下朱小宝能帮他分担一些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朱小宝的这些想法,能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是为百姓着想。

    虽然有点重商的嫌疑,但和百姓的利益比起来,这不算什么。

    朱元璋时而皱眉,时而舒展眉头。

    朱小宝心里明白,虽然自己没办法马上改变大明的商业现状,但这些想法或许能慢慢影响朝廷百官的观念。

    朱元璋没有立刻表态,只是静静地点了点头。

    “这事儿咱觉得有可行之处,不过还得让百官仔细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说完,老朱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看着朱小宝,说道。

    “不管怎样,你这是又为大明立了一功!”

    “说吧,想要什么奖赏?”

    朱小宝挠了挠头,说道。

    “这事儿还八字没一撇呢,也不一定能推行下去,待这法子真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了,我再提要求吧!”

    “眼下要是讨了赏,最后这政策却没通过,那多丢人啊!”

    朱元璋乐呵一笑。

    “你这小子考虑得还挺周全,行,那就等回去再说!”

    朱小宝和朱元璋在田埂边上席地而坐。

    朱元璋在心里反复思索着朱小宝方才提出的建议,最终他很是欣慰地看向了朱小宝。

    他才十八岁啊!

    自己十八的时候,虽在军中已是一把好手,但在治国方面,确实不如这小子!

    接着,老朱感慨地指着前方,说道。

    “大孙,你晓得吗?当年咱义军刚打进应天城的时候,这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可没有眼下这么多成片的庄稼地。”

    “这可是江南啊!背靠长江水系,交通发达的江南!”

    “这里本应该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方,可却被元廷治理得一塌糊涂,百姓四处逃亡,没人愿意种地,荒地到处都是。”

    “元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他们蒙古人内部也有等级之分,汉人更是被当成奴隶!”

    “都特娘的是人,哪来的什么高低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