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447章茶水摊上的送别

第447章茶水摊上的送别

    王强顿了顿,又接着说道。

    “虽说铁铉提出了按九出十三归的利息借贷,可还是被我拒绝了。”

    “大家都明白,交趾布政司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这笔钱虽不算多,但用在其他地方,或者为可能出现的天灾人祸做准备,对户部而言意义重大。”

    “把钱拨给交趾,那不是白白浪费吗?”

    傅友文听王强说得头头是道,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反驳。

    总不能说因为要给未来储君面子,所以就得拨款吧?

    他有些无奈地说道:

    “可要是交趾真的发展起来了,那咱们户部岂不是少了一大笔收入?”

    王强笑着回应道。

    “呵呵,就算交趾真发展起来了,还不是得交税?”

    傅友文心中暗自腹诽。

    这度支司员外郎做的事可真够绝的,不给人发展的机会,却还想着收获成果。

    到时候,真想从交趾拿到钱,恐怕没那么容易。

    朱小宝眼光和格局确实不小,但在有些小事上,还真是爱憎分明,护短得很!

    今日,朱元璋心情格外舒畅,就如同这明媚的春光一样。

    即使从傅友文这里得知了户部没给交趾拨款,他也没怎么生气。

    对于交趾,朱元璋本就打算是让朱小宝自己去折腾的。

    在他心里,交趾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并不重要,一百个交趾承宣布政司,都比不上一个朱小宝。

    他就是想看看,朱小宝在治国的困境中,如何突破。

    武英殿内,小朝会正在进行。

    殿中站着为数不多的国之重臣,他们都是朱元璋治国的得力帮手。

    朱元璋笑着说道。

    “今日,咱有件喜事要给你们讲讲。”

    “李侍郎,你来说。”

    礼部尚书李缘走出了队列。

    他环顾四周交头接耳、满脸好奇的同僚,笑着宣布道。

    “大明西边的帖木儿汗国,派来了使臣,还带来了三百匹战马,千里迢迢的来向圣上进贡!”

    众人听闻,脸上纷纷露出喜色。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带着骄傲的笑容。

    帖木儿汗国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当年,正是大明那些出身平凡的将军和文官,把他们赶到了西察合台汗国以西,远在距离大明哈密卫千里之外的欧洲大陆。

    蓝玉在洪武二十年指挥的捕鱼儿海之战,将北元蒙古人打得七零八落,北元的大汗们自此不再被明廷放在眼里。

    如今,这群蒙古贵族对大明已构不成任何威胁。

    明廷现在重点防范的,是北疆的鞑靼、瓦剌这两个强大的部落。

    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紧挨着明朝北疆,所以明廷一直对这两个部落加强战略防御。

    其实,帖木儿汗国距离明朝的西北边境,以及鞑靼、瓦剌都非常遥远,在战略上并没有什么价值。

    但这次帖木儿汗国前来朝贡,政治意义却极为重大。

    因为,这意味着欧洲大陆的帖木儿汗国承认了明廷的统治,而不认可鞑靼、瓦剌的政权。

    “哈哈哈!”

    蓝玉大笑起来。

    “这些个蒙古人,眼下是终于认清事实了?晓得东方只有咱大明,根本没有瓦剌、鞑靼的立足之地了?”

    蓝玉感到无比骄傲,因为蒙古人是被他亲手打败的。

    捕鱼儿海之战后,在蒙古人眼中,蓝玉就是战无不胜的战神!

    现在看到曾经的手下败将来大明朝贡称臣,蓝玉自是满心欢喜。

    但他还是很有分寸的,连忙抱拳向朱元璋道贺。

    “恭喜陛下!”

    “如今大明在西方大陆的影响力愈发深远,陛下的威名更是远播四海!”

    “吾皇万岁!”

    一时间,武英殿内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

    “吾皇万岁!”

    朱元璋眉眼含笑,十分得意。

    帝王最在乎的,无非就是文治和武功。

    如今这两方面,他都治理得有声有色,怎能不高兴?

    他微笑着接受群臣的奉承,然后对李缘说道。

    “你礼部可不能怠慢了帖木儿汗国的使臣,一定要展现出我大国的风范和礼仪。”

    李侍郎赶忙点头。

    “微臣遵旨!”

    后宫之中,宁王朱权正在为张美人梳理头发。

    张美人虽已四十岁,但依旧风韵犹存。

    “母亲,孩儿明日一早就要离开了。”

    宁王轻声说道。

    张美人心中满是不舍。

    这些年,她独自一人将朱权拉扯长大,母子二人在后宫也一直都不太受宠。

    朱权能被朱元璋选中去镇守大宁都司,并非朱元璋偏爱张美人,也不是朱元璋多么欣赏宁王,完全是在为朱小宝考虑。

    “孩子,北疆条件艰苦,以后咱们母子见面的机会怕是不多了,你去了那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张美人叮嘱道。

    宁王点了点头。

    “母亲,我今天早上见过朱小宝了。”

    “您这些年没怎么得到过父皇的宠爱,难免会被一些奴才会轻视,我已经求过朱小宝了,以后您要是遇到了困难,派人出宫找他,他肯定不会不管的。”

    张美人点头回应道。

    “好,娘知道了。”

    “都说帝王家最是无情,孩儿,娘以后帮不了你了,未来的路,都得靠你自己走了。”

    朱权认真地点了点头。

    “孩儿晓得。”

    张美人轻轻应了一声。

    “你早些去做准备吧。”

    宁王点点头,转身离开。

    张美人望着宁王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感慨,眼眶也微微泛红。

    她实在无法给宁王什么有用的建议,也不知道最终继承皇位的会是谁,是不是朱小宝,一切都是未知数,只能靠宁王自己去闯荡、去判断。

    第二天清晨,春光明媚。

    唐朝时,人们常折柳送别,而灞桥位于大唐城外的古道上,久而久之,灞桥折柳便成了送别的象征。

    可惜,大明没有灞桥。

    在通淮门外的茶水摊上,朱小宝身后站着廖家兄弟,木桌上则放着一壶酒。

    城门内,礼部的官吏将宁王的马车送到了通淮门外。

    宁王早就看到了茶水摊上的朱小宝,他示意车队稍作等候,自己则撩起袍子,向朱小宝走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小宝笑着说道。

    “这两句诗虽带着离别愁绪,但说出来倒是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