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663章赐名朝鲜背后的含义

第663章赐名朝鲜背后的含义

    朱小宝喉结微动,颤声唤道。

    “爷爷……”

    尾音里,似有热浪翻涌。

    朱元璋拍了拍颤抖的朱小宝,从容地说。

    “咱打江山艰苦,再苦再累,都是咱应该的。”

    “咱老朱家的江山始终要传承下去,你放心,咱还能帮你几年,几年之后,咱宾天了,一切……”

    “那时候,孤独、落寞、萧索……”

    “哎,你迟早会经历的,没了爷爷的帮助,你自己也要自强不息。”

    朱小宝望着老爷子眼底的沧桑,喉间一紧,眼眶微涩。

    “好!”

    朱小宝答得干脆,掷地有声。

    千言万语,终不敌这一个字的分量。

    朱元璋笑了笑,道。

    “你看这封奏疏。”

    朱元璋敲着朱小宝面前的一封礼部奏疏。

    朱小宝展开奏疏,目光落于字间,只见其上书。

    “钦蒙圣慈许臣权知国事,仍问国号,臣与国人感喜尤切。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和宁’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

    这是一封来自高丽的奏疏,通过礼部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高丽国在前两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高丽王被杀了,大将军李成桂谋朝篡位,现成为了高丽的权知国事。

    李成桂掌权,自然想改国号,于是姿态放得很低,在寻求大明宗主国的帮助。

    朱小宝侧首,目光与朱元璋相接。

    朱元璋道。

    “别看咱,定个国号的事,你自己看着来,喜欢啥定啥。”

    虽知老爷子属意“朝鲜”,但国号乃国之重典,可不能信口而决!

    国家大事,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原因,凭着帝王的念想,张口就定夺,无理无据,只会沦为笑柄。

    朱小宝沉吟片刻,方沉声道。

    “《山海经》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尚书大传》亦记,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避居朝鲜,武王遂封其地。”

    “皇爷爷,以‘朝鲜’为国号,既有典可依,亦显您仁厚之德,您认为呢?”

    朱元璋笑呵呵地说。

    “和咱想一块儿了。”

    朱小宝忙准备下笔,朱元璋却拉住了朱小宝。

    “小子,看问题不能流于表面,你知道李成桂为什么还给了一个‘和宁’?”

    朱小宝目露惑色,神情茫然。

    老爷子笑道。

    “他父亲是和宁人,他想祭奠他父亲,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啊?”

    朱小宝挠了挠头。

    “莫非另有隐情?”

    朱小宝脱口道。

    “和平安宁,睦邻友好?”

    老爷子点了点头。

    “是啊,那你能看出李成桂的小心思吗?”

    “啥小心思?”

    朱小宝狐疑地问道。

    “他哪有资格和咱谈什么和平安宁,睦邻友好!”

    老爷子忽然冷笑一声。

    “李成桂乃弑君篡逆之徒,咱岂会轻易封他为王?”

    “若予其封号,便是认可他的叛逆之举,叫天下人如何看咱?又如何看我大明?”

    朱小宝神情微怔,他从未料到,这封看似简单的外交文书背后,竟暗藏如此多的讲究与博弈。

    再看向老爷子,朱小宝心中暗自叹服,深深为他的远见所折服。

    “‘和宁’这个封号别给他,就定‘朝鲜’,李成桂非忠顺之臣,不必示以恩宠。”

    “咱不承认他的政权,以后就有理由出兵,让他一直怕着咱,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之道,懂了不?”

    果然,任何事情上升到国家层面,都绝非小事。

    单是一封赐封国号的国书,便藏着这般多的门道。

    在国家大事的考量上,朱小宝自叹不如,到底是没有朱元璋想得深远。

    朱小宝重重点头。

    “爷爷,我懂啦!”

    朱元璋又取出一封奏疏递给朱小宝,这是辽东指挥使司的奏报。

    “谋知朝鲜国,近遣其守边千户,招诱女真五百余人,潜渡鸭绿江,欲寇辽东。”

    他默默等朱小宝看完,才开口道。

    “李成桂还在打辽东女真人的主意呢!”

    “他不敢抢咱大明的地盘,却想把那儿的人弄走壮大自己。”

    朱小宝有些怒了。

    “这也太大胆了吧!”

    辽东这些女真人,原本是北元蒙古的后裔,现在归大明管着。

    李成桂这般掠夺人口,定会让他们的兵力变强,这事儿朱小宝可忍不了。

    朱元璋不紧不慢地道。

    “你警告警告李成桂就行,咱现在对朝鲜那小地方没啥兴趣。”

    “虽说咱出兵就能轻松收拾了他们,但辽东没啥重要的,只要他们不抢咱地盘,就先不管他们。”

    老爷子自有他的考量,但朱小宝却不这么想。

    朱元璋不知道辽东那片地方,最终会成为建奴崛起的关键,但朱小宝知道。

    但眼下他也无法忤逆朱元璋的意思,只能先应下。

    思索片刻,朱小宝提笔批道。

    “将昭告上帝,命将东讨,以雪边民之愤,若不必兴师至三韩,需将所诱女真之人全家送来,并以往所掠女真老少送回,朕师方不入境。”

    “爷爷,您看这么处理行不?”

    朱元璋点头道。

    “不错。”

    “估计李成桂看到这奏疏就会老实,要是他还敢乱来,咱就不客气了。”

    灯火摇曳,雨势渐小。

    老爷子对朱小宝道。

    “你接着批,遇到拿不准的就叫咱,咱眯会儿。”

    朱小宝道。

    “爷爷,您先去睡会儿吧,批不好的我就先放着。”

    朱元璋应了一声,点头道。

    “行吧,今晚就由你负责处理政务。”

    朱小宝忙起身送老爷子回房休息。

    “对了,礼部有个奏疏在左边那堆最上面,你自己批一下。”

    老爷子叮嘱完,还朝他眨了眨眼。

    啥情况?

    朱小宝有些好奇,老爷子这般挤眉弄眼的,究竟是有何意?

    送老爷子回房休息后,朱小宝便回了谨身殿。

    他负手而立,望着那龙位,犹豫徘徊了许久。

    今夜来见老爷子,他从未奢望会有如此意外之喜。

    这一切,仿佛已经在缓缓步入正轨。

    朱小宝思绪翻涌,心中有些澎湃,走向龙椅后,再次颤颤巍巍地坐下。

    他闭上了双眼,静静地感受着此刻内心的兴奋感。

    片刻后,朱小宝再次睁眼,好奇地看向了左边那摞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