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710章朱元璋、朱小宝、徐妙锦

第710章朱元璋、朱小宝、徐妙锦

    当然,朱小宝也清楚自己作为上位者的权力。

    可以凭皇权主宰一切,用手段铲除对手。

    但他也明白,帝王的成长需要时间,若帝王软弱,必会导致权臣专权。

    历史上,缺乏政治智慧的帝王被文臣操控的例子屡见不鲜,文臣常以礼法为武器约束帝王,当帝王无法反驳时,便会在博弈中处于下风。

    这些都考验着帝王的智慧与手段。

    朱小宝深知自己仍需成长,特别是在与文官集团交锋方面经验不足。

    而朱元璋只剩五年时光,生老病死无法抗拒,朱小宝唯有在这五年内全力汲取朱元璋的帝王经验。

    五年说长不长,不过是白驹过隙。

    朱小宝看着摇椅上感慨的朱元璋,笑道。

    “是啊,一年转眼就过去了,去年您还说今年中秋要一家人团圆。”

    朱元璋洒脱一笑,叹道。

    “可不是么。”

    朱小宝看向朱元璋,问道。

    “您当年开创大明,推行政策时,是如何确保落实的?”

    朱元璋笑道。

    “你小子,是真想把咱掏空啊?”

    他调整摇椅角度,正色道。

    “关键在‘权衡’。”

    “任何新制度推行,都要平衡文官和士绅的利益,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与皇权是对立的。”

    “政策不能只利民,若违背文官道德或损害士绅利益,实施时必定受阻,所以有时不得不牺牲皇权,给文人士绅一些好处,帝王做事处处受限,平衡利益是门技术活,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还记得修路的事吗?”

    朱小宝猛然想起,自己当年天真地让士绅捐款修路,结果负担全转嫁到百姓身上,士绅反而从中牟利。

    朱元璋继续道。

    “所以要找平衡点,核心在道德和礼法,政策符合文人士子的道德,他们就会推动实施,但也要考虑士绅阻挠,给他们好处。”

    “等你遇到具体事情,咱再教你,光靠理论没用。”

    朱小宝点头,心有余悸地说道。

    “治国太难了!”

    “不在其位,根本不知道如履薄冰的滋味,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做个无为的皇帝很简单,像正德、嘉靖他们就行。

    但真想做成事,真的太难了!

    为什么明朝很多皇亲选择躺平?

    正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冲不破士绅、文官这些阶层的阻挠。

    朱元璋讥讽一笑。

    “你这才哪儿到哪儿?以后还会遇到更奇葩的事,大明的复杂程度不比任何朝代差。”

    “这些以后都要交给你,你要对得起老朱家的基业、对得起祖先和百姓,创业不容易,你吃过苦,更要懂其中艰辛,别让咱失望。”

    这是朱元璋亲手缔造的帝国,是他花二十五年心血铸就的基业,容不得子孙糟践。

    朱小宝神色坚定。

    “就算前方全是荆棘,我也有决心冲开一切,用一生去实现今日的誓言。”

    “我要让大明风华绝代,让盛世如花,让万邦来朝,带着大明乘风破浪!”

    朱元璋望着朱小宝坚定的样子,欣慰点头。

    “好!”

    “咱就喜欢你这股子劲头!”

    “人这辈子哪能顺风顺水?有人选择退缩,有人选择战斗,咱老朱家的男人,永远是站着战斗的勇士!咱信你!”

    祖孙二人相望,仿佛回到一年前初次相遇时,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门外传来脚步声,祖孙二人同时望去。

    徐妙锦缓步走进,行礼道。

    “参见皇爷,参见殿下。”

    朱元璋摆手道。

    “在外头别这么多礼,随意点。”

    说完又靠回摇椅。

    徐妙锦笑道。

    “今早去买菜,看到应天府的官员坐轿经过,就过来看看。”

    朱小宝点头。

    “宫里事多,我陪老爷子出来走走。”

    徐妙锦笑道。

    “老爷子,手痒了?下盘棋?”

    朱元璋懒洋洋睁眼。

    “你可别让咱,咱还不信下不过你个小丫头!”

    棋盘摆好,两人开始下军棋。

    朱小宝在旁边看着,偶尔走神。

    午后时光悠闲,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朱元璋输多赢少,一脸不服气。

    徐妙锦道。

    “我学了新菜,要不要做晚饭?”

    朱元璋摆手。

    “不急!接着下!咱还没赢呢!今晚外面热闹,等会儿出去逛逛。”

    虽然被徐妙锦压制得满头汗,他仍不服输。

    朱小宝佩服徐妙锦的棋力,觉得她还没尽全力,应对起来游刃有余。

    今天是八月十四,中秋前夜,应天城热闹非凡,三人本就是来凑热闹的,自然不愿在家吃饭。

    夜空繁星闪烁,圆月高悬。

    此时的欧洲正在扩张,帖木儿的蒙古骑兵已征服半个欧洲,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大明帝国的版图显得有些逊色。

    今夜的应天大街热闹非凡,所有摊位都汇聚于此。

    这条大街宽阔得能并行二十辆马车,从通淮门到洪武门,贯穿南北。

    街上花灯璀璨,人群熙攘,车马如龙,一片繁华景象。

    朱小宝三人挤在人群中,耳边满是叫卖声、欢笑声。

    他们在秦淮河畔找了家小酒馆,排队许久才坐下,点了酒菜。

    酒馆内,文人们正在斗文,周围才子佳人喝彩不断。

    一名书生起身朗声道。

    “我再出一联!‘上钩为考,下钩为老,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秋闱临近,这上联十分应景,众人纷纷沉思,酒馆内顿时安静下来。

    朱元璋也在思考,许久后叹道。

    “大明果然人才多!这上联又是字谜又是顶针,构思真巧。”

    他看了眼那书生,又转头问徐妙锦。

    “徐家丫头,你能对出来吗?”

    徐妙锦低头想了想。

    “能对,但不算最佳。”

    “我用‘甲子’‘申’属猴来呼应,‘未出为甲,全出为申,甲申猴念,猴急出甲追’。”

    “如果抛开意境,还有一句‘单人是人,双人是从,三人聚众,众人心所归’。”

    她摇了摇头,又道。

    “不过这两句意境还是差了点。”

    朱元璋笑道。

    “能对上就不错了,对仗挺工整的。”

    三人光顾着聊天,倒是没注意周围的反应。

    此时,所有人都吃惊地看着他们,特别是一些公子哥儿们,盯着徐妙锦,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才貌双全的才女,谁能不心动?

    众人见她连对两联还不满意,不禁震惊。

    这不是打大家的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