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806章姚广孝的主意

第806章姚广孝的主意

    姚广孝声音有点发颤,上回被朱棣一巴掌扇得现在还有点后怕。

    他知道朱棣是枭雄,但骨子里重情义,不愿毁了国家根基。

    可这会儿都啥时候了,成王败寇,先把眼前的坎儿迈过去再说。

    朱棣冷冷地盯着他,姚广孝吓得赶紧把话咽了回去,只是暗暗叹气。

    他打心底佩服朱棣,这可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就算形势再不利,也不肯让北疆丢一寸土地。

    要说守北疆,论手段论魄力,谁也比不上朱棣,连晋王都差着一截。

    就因为有他在,北疆才能这么太平。

    可这么个猛虎似的男人,偏偏又固执得很,跟朱小宝斗归斗,但底线是绝不让胡人踏进大明城池半步。

    这份苦心,又有谁能懂?

    沉默了好一会儿,姚广孝忽然说。

    “王爷,想破永不加赋也不是没辙。”

    朱棣眼睛一亮。

    “快说!”

    “地方财政压力大啊,丁税可是重要进项。”

    姚广孝条理清晰地分析道。

    “江南还好,有城门税、车船税,北疆可没有。”

    “现在地方官府都穷得叮当响,隔三差五的跟朝廷要预算,勉强才能维持开销,既然永不加赋是大势所趋,那咱们……”

    他凑近一步,压低声音。

    “找一两个地方官府,让他们在永不加赋之外,偷偷多收点耗外加耗,随便找个由头就行,反正老百姓也告不到朝廷去。”

    “等都察院下来查的时候,估计北疆官府都这么干了,法不责众,到时候永不加赋不就成了空话?”

    朱棣听得眉头直跳,喃喃道。

    “这么一来,北疆又要闹流民,刚安稳点的日子又要乱了……”

    说实话,他心里挺佩服朱小宝这政策的,但又怕被这小子算计。

    他既担心朱小宝的手段太狠,又真心希望北疆百姓能过好日子。

    毕竟以后要是真得了天下,他也不想要个烂摊子,他还想让大明万世兴盛呢!

    谁让他也姓朱!

    姚广孝看出了他的犹豫,急道。

    “王爷,不能再等了!贫僧没让您引外敌,只是让北疆回到老样子罢了,要不了半年,北平的人丁就能兴旺起来!”

    凉亭里一时间静得可怕,只有风吹过荷叶的沙沙声,还有朱棣越来越重的呼吸声……

    朱小宝确实在不动声色地收缩对北疆的控制权。

    从经济命脉到军备部署,甚至连人口流动都布下了暗棋。

    他没和朱棣正面硬刚,却像在下一盘精妙的围棋,每落一子都精准地卡住北平的要害。

    洪武二十六年的夏末八月,新政刚好推行了半年多。

    婉儿的小腹已显怀,三个月的安稳期过去,胎儿长势喜人。

    她近来胃口大开,圆润了不少,老爷子总爱拄着拐杖来看望,看着孙媳妇的肚子就乐得合不拢嘴。

    只是这大半年,老人染风寒的次数多了,肉眼可见地衰老下去,可一想到即将四世同堂,又能对着空气傻笑半天。

    这天清晨,朱小宝在谨身殿批阅奏折,笔尖在奏章上划过,心思却飘到了后世争论不休的靖难之役。

    那些历史学者总信誓旦旦地说朱棣是被逼无奈才起兵,朱小宝却另有看法。

    他从不否认朱棣是位雄主,永乐盛世的光芒是盖不住的,就算这爷俩都带着点暴脾气,能开创盛世的帝王终究是少数。

    至于那被吹上天的康乾盛世,在朱小宝眼里不过是注水的萝卜,大框架看着光鲜,细节处全是窟窿。

    若说朱棣是在朱元璋死后才仓促谋反,那才叫怪事。

    朱允炆削藩确实点了火,但古往今来哪有仓促间就能成功的谋反?

    北平府除了朱棣的亲兵,谁会听他调遣?

    明初的文臣硬气得很,面对反贼怕不是要拿笏板砸人。

    真相恐怕藏在洪武晚年。

    朱棣早就在暗中铺路了,只是不敢在老爷子眼皮子底下动手。

    从北平到应天千里迢迢,他那点兵马敢跟朝廷叫板?

    指不定连李景隆都早被他勾了魂。

    不过现在这李景隆可是朱小宝的铁杆,断不会有二心。

    正琢磨着,郑和踮着脚进来。

    “爷,梁大人求见。”

    “宣。”

    朱小宝点了点头。

    很快,梁焕便气喘吁吁地跑进殿来,额上还挂着汗珠。

    “殿下,新政出岔子了!”

    朱小宝心里一沉。

    听梁焕说北疆流民问题突然反弹,可自己压根没收到北疆的奏报。

    梁焕建议派都察院的人去查,朱小宝当即点头。

    “去把李景隆叫来!”

    不多时,李景隆大步流星地进来了。

    朱小宝直接下令。

    “你去北疆微服私访,流民闹得凶,给我查清楚到底是哪出了问题,用军驿传消息,现在就走!”

    临走前,朱小宝还特意敲打了他一番。

    “北疆水很深,别让人拿金子砸晕了头。”

    李景隆立刻拍胸脯表忠心,那架势恨不得指天发誓,逗得朱小宝直揉太阳穴。

    “行了行了,去了多留个心眼,北平府也顺便瞧瞧。”

    李景隆嘿嘿一笑,秒懂皇太孙的深意。

    送走李景隆,朱元璋端着茶杯晃了进来。

    “累了就歇会儿,愁眉苦脸的,遇上啥烦心事了?”

    朱小宝把北疆的事说了说,老爷子却像个老渔翁般淡定。

    “治国就像下棋,见招拆招呗,哪有一帆风顺的?”

    说着话锋一转。

    “本来想六月开科取士的,却拖到了现在,如今重孙安稳了,也该办正事了。”

    朱小宝刚应下,朱元璋突然又扔出了个炸弹。

    “这次咱想全点北方的考生。”

    朱小宝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

    “爷爷,这可使不得!”

    朱元璋铁了心要让北方士子霸榜科举,这事搁谁看都是明摆着的政治牌。

    想当年老朱为了稳住北方江山,硬把南方文人集团压得死死的,那场科举活生生成了朝堂博弈的牺牲品。

    可朱小宝偷偷翻了翻考卷,像黄淮这些南方考生的文章确实有两把刷子,阅卷官们因为赶工期,一门心思扎在八股文里,头场考试几乎就定了考生的生死簿。

    但朱小宝偏不按常理出牌,他更看重策论,这才是检验学子治国能力的真把式。

    要是一竿子把南方才子全打死,既对不住人家十年寒窗,搞不好还得把南方文人逼得更抱团。

    老爷子只盯着眼前的安稳,可朱小宝把账算到了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