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826章刚开市舶司,就闹倭寇?

第826章刚开市舶司,就闹倭寇?

    白发苍苍的老村长咳了两声,拄着枣木拐杖站了出来。

    “都听着!等下不管谁问话,就说人是全村一起救的,法不责众懂不懂?”

    “对!”

    “不能让王大娘张大伯有事!”

    “对!”

    大家齐声应和,声音一个赛一个响亮,肩膀都往一块儿凑,透着股拧成绳的劲头。

    正说着,二十来个穿飞鱼服的汉子已到了村口,腰刀在日光下闪着冷光。

    为首的指挥佥事清了清嗓子。

    “哪位是张旺祖?”

    “要抓人先过我这关!”

    老村长把拐杖往地上一顿,村民们呼啦啦围上来,像一群护崽的母鸡。

    指挥佥事愣了愣,忽然咧嘴笑了,那笑容比哭还难看,却总算没了杀气。

    “误会误会!”

    “我们不是来抓人的,是太孙殿下派来送礼的!”

    他指了指身后的礼盒。

    “去年冬日里你们救的那一男一女,那男的就是当今太孙殿下!”

    “太……太孙殿下?”

    张老汉的烟袋锅掉在地上,火星子烫了裤腿都没察觉。

    王大娘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冻出了幻觉。

    指挥佥事拍了拍张老汉的肩膀。

    “老爷子别慌,您是太孙殿下的恩人呢!”

    “太孙殿下还让我带了句话,说他如今好着呢,张姑娘也安好,让您二老放宽心。”

    话音刚落,张家村像炸开了锅。

    刚才还攥着锄头的后生,转眼就往锦衣卫手里塞炒花生。

    藏在门后的婆娘,也端出了刚蒸好的年糕。

    “哎呀!是咱有眼不识泰山!”

    有人抢着去拉指挥佥事的袖子。

    “大冷天跑这么远,快进屋喝口热酒!”

    “婆娘!去杀只老母鸡!再把后山的野猪肉炖上!”

    一群锦衣卫被热情的村民簇拥着往村里走,手里塞满了炒米糖和冻柿子。

    这些平日里让人闻风丧胆的汉子,此刻却红了眼眶。

    他们见过太多谄媚和恐惧,却第一次被这样真心实意地对待。

    “头儿,咱……咱真留下吃?”

    有小旗搓着手,飞鱼服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

    “留!”

    指挥佥事抹了把脸,不知是被热气熏的还是咋的。

    “难得乡亲们这么热乎,咱得给太孙殿下长长脸!”

    张老汉看着院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忽然觉得眼角湿润。

    去年那个雪夜,他不过是给陌生的落难者递了碗热汤,却没想这碗汤的暖意,竟能从张家村一直传到紫禁城,还在年关时节,回赠了满村的安稳与荣光。

    这顿意外的年饭,吃得比往年任何一次都热闹。

    灶膛里的火噼里啪啦响着,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

    这事儿啊,保准不出三天就会传到县衙。

    毕竟皇太孙都惦记着的村子,往后谁还敢来撒野?

    怕是从知府到里正,见了张家村的人都得客客气气的,这辈子都没人敢来欺负。

    洪武二十六年的除夕格外热闹,重孙朱文坤的降生让皇家大院喜气洋洋。

    朱小宝瞅准机会向老爷子提了纳徐妙锦为妃的事,老爷子乐呵呵地答应了,婉儿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老人家来说,家里添丁进口可是天大的喜事。

    可新年的鞭炮声刚落,安逸日子就翻篇了。

    转眼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小宝的差事堆成了山。

    自他让礼部侍郎梁焕当改革总指挥,已三月有余,梁焕也不负所望,把北疆五地的新政一股脑地往江南推去。

    各州府县配合着礼部,再加上北疆的治理经验,三个月就把永不加赋的政策搞得风生水起。

    四月的一天,朱小宝正窝在谨身殿翻司礼监批红的奏疏,郑和踮着脚溜了进来,脸皱得像苦瓜。

    “太孙殿下,出大事啦!”

    朱小宝把奏疏往桌上一放,抬眼瞅他。

    “咋了?”

    郑和压低声音道。

    “浙江福建沿海又被倭奴抢了!”

    偏偏现下是泉州、宁波开市舶司的节骨眼,没想到市舶司尚未开埠,倭奴就又骚扰起了大明东南沿海。

    朱小宝正琢磨这事呢,又有太监慌里慌张地跑了进来。

    “太孙殿下!”

    “礼部、兵部、吏部给事中连同都察院同时上书,求您千万别开东南市舶司!”

    “浙江及福建布政司也联名上奏,让咱们赶紧关紧国门,别让倭寇接着祸祸沿海。”

    朱小宝听完,脸沉得像锅底,牙帮子在嘴里直打架,冷着脸甩下一句。

    “宣内阁!”

    小太监瞧着他冒火的样子,撒丫子就往外跑。

    郑和给朱小宝添了茶。

    “太孙殿下,喝点茶消消火。”

    可朱小宝越想越气,刚端起茶盏,便“啪”地将茶盏摔了个粉碎。

    “他们当我治不了他们是吧?”

    “朝廷刚说要开海,东南立马就有倭奴闹事,哪有这么巧?!”

    他噌地站起来吼完,谨身殿的太监们吓得全都趴在了地上,大气都不敢喘。

    朱小宝还在骂。

    “浙江和福建布政司这俩饭桶!出了事就知道上书关市舶司,朝廷在东南布的局,全让这群草包霍霍了!”

    正骂着,内阁三阁老连滚带爬地进来了,瞅见地上的碎茶盏,脸都白了。

    朱小宝斜眼瞅他们。

    “东南被倭寇抢了。”

    杨靖愣了一下,低头道。

    “太孙殿下,这……”

    “这分明是冲我来的!”

    朱小宝一拍桌子。

    “刚好在开海的时候闹事儿,去年递了国书才安稳一年,现在又来挑事,真当孤不敢动他们?”

    “孤就不信这么巧,朝廷要开市舶司,倭奴就掐着点来了?”

    “要是没内鬼通风报信,他们能知道这事?”

    杨靖赶紧作揖。

    “太孙殿下,这事儿难查啊!”

    “监察御史在东南晃荡了四个月,啥都没查出来,更何况……”

    “说不定东南早就都是通倭的人了,咱总不能把沿海百姓全宰了吧?”

    现在南疆开了海,浙江福建的大商贾好多都跑去交趾了,剩下的不是跟官场勾连的大士绅,就是老实巴交的百姓。

    沿海百姓都知道通倭走私能捞大钱,早跟当地士绅官僚勾搭上了。

    要是整治东南,牵扯的人太多,杀几个士绅立威还行,可总不能对老百姓下狠手吧?

    逼急了激起民变,江山可就不稳了。

    这就是老爷子说的,杀人也得讲艺术,不是谁都能杀的。

    朱小宝盯着杨靖。

    “今年这两个市舶司,孤开定了!你们给我想招儿!”

    杨靖搓着手犹豫半天,憋出一句。

    “太孙殿下,有个一劳永逸的法子,就是……得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