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880章舆论的风向,这不是伪君子吗

第880章舆论的风向,这不是伪君子吗

    第三问出口的刹那,鸿儒书院的明伦堂里霎时鸦雀无声。

    连窗外的蝉鸣都仿佛被这诘问掐断了,只余下学子们粗重的呼吸声。

    谁也不敢接话。

    哪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家先祖是北平土著?

    早在五胡乱华那会儿,北平城里的汉人先祖早就被屠戮殆尽了。

    那些青史未载的枯骨,早就化作了城墙砖缝里的尘埃。

    以詹徽和杨靖为首的内阁,此刻正借着朱小宝的授意,将反攻的号角吹得震天响。

    解缙等人的奏疏字字泣血,徐若云的三问更是直戳痛处,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在应天城的街巷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往日里对朝政讳莫如深的读书人,此刻像是被点燃的枯草,齐刷刷将矛头对准了那些自命清高的文官。

    不过三天光景,应天城的舆论就来了个惊天逆转。

    先前还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的文官集团,如今被架在火上反复炙烤。

    街头巷尾的议论像烧红的烙铁,一下下烫在他们脸上。

    谁还敢提博爱二字?

    谁还敢为蓝玉案里的株连叫屈?

    詹徽站在内阁值房窗前,望着街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觉得掌心的冷汗消了些。

    这场仗,他们总算是摸到些胜算的影子了。

    八月十七日,内阁首辅杨靖奉旨给李时定罪,最终以谋逆大罪判处其斩立决。

    紧接着,杨靖又命锦衣卫出手,大肆搜捕李时的党羽。

    一时间,吏科给事中吴寻、监察御史罗骞等十三名文官被牵连下狱。

    工科给事中郑本、崔皓等九人遭降职处分。

    五品以下官员中有三十四人被逮捕入狱,接受严刑拷问。

    就连四品以上的十六名官员,也被暂停职务,等候进一步发落。

    这场规模空前的抓捕与降职行动,几乎将文官集团的半数人马连根拔起。

    直到此时,文官集团才如梦初醒,太孙殿下整治他们的心意,竟是如此坚决。

    背地里,他们将杨靖跟詹徽这两个帮凶骂得一文不值,却又不敢有半分公开的反抗。

    八月十八日,礼部尚书兼内阁次辅李缘返回京城。

    他刚踏入朝堂,朱小宝便以其精力不济、难以胜任内阁事务为由,将他移出内阁,转而提拔礼部左侍郎梁焕进入内阁中枢。

    李缘顿时大惊失色,却无力辩驳。

    在这场朝堂风波中,立场只有两种。

    要么明确反对朱小宝,要么坚定追随朱小宝。

    想左右逢源当墙头草?

    绝无可能!

    李缘一心想保持中立,如今落得这般下场,实属咎由自取。

    虽说朱小宝与李缘曾在南北科举案中有过交集,也清楚李缘想置身事外的心思,但他必须用雷霆手段彰显自己的决心。

    即便是内阁阁老,只要他想罢黜,随时都能办到!

    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没有谁能真正安稳度日,更没有中间地带可寻。

    李缘被逐出内阁后,詹徽与杨靖心中交织着恐惧与一丝侥幸。

    幸亏当初那群短视之辈把他们推到了朱小宝阵营,若是像李缘那般妄图保持中立,如今恐怕早已落得同样下场。

    这一个月,朱小宝始终按兵不动,可到了收网之际,他那股子决绝狠厉,还是让不少人吓破了胆!

    文官集团想从朱小宝手中分走些许皇权,显然已是痴心妄想。

    他们这才真切见识到,这位即将执掌大明天下的皇太孙,手段究竟有多厉害。

    这样的未来帝王,比起当年的朱元璋,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是凭着蛮横残暴大肆杀伐,而朱小宝却是有理有据地行诛杀、贬谪、责罚之事!

    身居高位者,得懂下属的脾性能耐,会用人才,善控全局。

    这是朱元璋教给朱小宝的帝王心术。

    朱小宝也确实照着老爷子的话在做。

    从文官借蓝玉之事把矛头对准他开始,他就不急不躁地守着,等对方露出破绽,更大的盘算,是要把内阁牢牢攥在手里。

    所以等詹徽和杨靖这两位内阁大佬一回,朱小宝才对着文官集团拉开了反攻的架势。

    这场洪武末年的朝堂对决,注定要在华夏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会儿,吏部郎中谢伦的府里,一群文官个个哭丧着脸,跟家里遭了丧事似的。

    谢伦琢磨了半天,想把局势掰回来,可越想越心惊。

    局势早就跑偏了,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风向竟偷偷倒向了皇太孙。

    明明之前文官集团握着主动权,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

    对着蓝玉搞的舆论攻击,没伤着人家一根汗毛,反倒把自己架在了火上。

    昔日被捧为道德楷模的文官们,如今活像丧家犬,过街老鼠似的人人喊打。

    特别是解缙和鸿儒书院的文章一出来,读书人们个个脸红脖子粗,热血都快烧开了。

    那几篇文章仿佛把人拽回了兵荒马乱的年月,拽回了汉人差点被灭族的关头。

    当年胡人铁骑踏进来,汉人被叫做两脚羊,只能任人宰割。

    没经历过战乱的人,哪懂什么叫命如草芥?

    那会儿谁把汉人当人看?

    谁有过半点同情?

    可如今大明的文官们,对着别人家的存亡倒生出怜悯来,这不是伪君子是什么?

    谢伦忽然浑身发抖。

    他不该卷进这场风暴的。

    当初他琢磨着,打赢了就能名垂青史,才一头扎进来当领头羊。

    想着就算输了,大不了丢官回家,可现在看来,事情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文人们开始指着鼻子骂他谢伦才是真小人。

    这股怒火烧起来,谢伦发现自己连还手的力气都没了。

    “大……大人!”

    府外有人慌慌张张冲进来,声音发颤。

    “好些岛国突然变卦,舔着脸给皇太孙上书,夸他是千古一帝,还祝洪武皇帝万岁呢!”

    谢伦两眼一黑,厅里的文官们更坐不住了,甚至有人直接就蹦了起来。

    “凭什么?”

    那报信的擦了擦汗。

    “大明封了对吕宋和琉球的贸易,才半个月,那些商人就闹翻了天,老百姓也跟着起哄。”

    “毕竟眼看着天就要冷了,要是大明不再供应棉花……”

    谢伦急道。

    “那泉州、宁波、交趾的商人就没动静?这么大的商战,朝廷扛得住?”

    众人都直勾勾盯着报信的,只见他咽了口唾沫。

    “太孙殿下早让都指挥使司把那三地看住了,老百姓谁敢闹?”

    “再说……他还免了商人半年的税,一边拿刀子吓唬,一边给糖吃,大明商人连个屁都不敢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