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无敌庶子 > 第一卷 第44章 铁板一块

第一卷 第44章 铁板一块

    第一卷第44章铁板一块(第1/2页)

    当宴席不欢而散,朱文远铁青着脸回到驿馆,越想越气:“好个陈昂,真是不识抬举!还有他身边那个娘们,武功竟如此之高!”

    吕高明倒是显得比他沉得住气,慢悠悠地呷了口茶,脸上掠过一丝阴鸷,冷笑道:“朱大人稍安勿躁。陈昂此子,确是块难啃的骨头,智勇双全,又有靠山。”

    “但强龙不压地头蛇,这盐运司上上下下,早已是铁板一块。他初来乍到,想凭一己之力撬动?痴人说梦!”

    说到这里,他放下茶盏,颇为自信的说:“明日,我便召集各家盐号东主,还有盐课司那几个老油条。得让他们明白,现在来了个不懂规矩的,大家若还想安安稳稳发财,就得抱成团,让这陈昂知难而退,最好让他自己滚蛋!”

    次日,吕高明的私宅密室中,烟雾缭绕,几家大盐商的东主和盐课司的几位关键吏员齐聚一堂。

    吕高明将昨夜接风宴的情况添油加醋说了一遍,尤其强调了陈昂改革盐政的“危险”想法和其身边护卫的厉害。

    “诸位,”吕高明环视众人,神色严肃,声音低沉,“这陈昂,摆明了是冲着断咱们财路来的!什么浮动定价、阶梯税制,听着新鲜,其实就是要咱们把吃进去的肉吐出来!若让他站稳脚跟,你我还有活路吗?”

    一个胖盐商立刻嚷道:“吕爷说得对,绝不能让他得逞,咱们得给他点颜色看看!”

    盐课司一个老吏捻着山羊胡,阴恻恻地道:“吕东家放心,盐运司的账目、规矩,都是咱们说了算。”

    “他陈昂一个外人,想查?门都没有!咱们口径一致,抱成一团,看他能奈我何!”

    众人纷纷附和,表态要同心协力,给陈昂制造麻烦,逼他离开。

    相比于他们的“同仇敌忾”,盐运司衙署内,陈昂已经开始查看盐引账册和公文。

    冯曼青静立一旁,神情认真,随时听候陈昂的吩咐。

    陈昂凭借他前世的专业知识,很快发现了问题。

    账面上,官盐的发放和销售记录看似井井有条,但当他将历年盐引数量、各州县人口户数、以及理论上的人均食盐消耗量进行粗略核算时,发现了一个巨大漏洞——官盐的账面销量,远低于根据人口推算出的实际消耗量!

    “又是这种情况,又是那么大的缺口,比漕运还要严重。”陈昂皱起了眉头,他放下笔,揉了揉脑袋。

    这意味着,有数量惊人的私盐在市场上流通,而且其规模足以影响到官盐的根基。

    这些私盐的利益,最终流入了谁的口袋?答案不言自明。

    没过多久,他召来盐课司负责账目的书吏,询问几个关键数据间的差异。

    那书吏是个滑不溜手的老吏,赔着笑脸,张口就是一套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回大人,这人口统计时有出入,各地口味咸淡不一,损耗、仓储……哎呀,总之账目是平的,绝无问题。”

    陈昂接连问了几个具体环节,对方都能用各种“惯例”、“旧例”搪塞过去,态度恭敬,却滴水不漏。

    陈昂总算是看出来了,这盐运司从上到下,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审查的机制,单从账面上,很难找到直接的破绽。

    他挥退了书吏,对冯曼青道:“看来,吕高明他们已经串通好了。明面上的账目,做得天衣无缝。”

    冯曼青问道:“公子打算如何应对?”

    陈昂思索片刻,神情严肃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们以为抱成团就能逼走我?未免太小看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44章铁板一块(第2/2页)

    “既然明面上的账查不出,那就从暗处着手。私盐总要运输,总要销售,总会留下痕迹。”

    他心中已有计较,突破口或许不在衙署之内,而在那广阔的盐场、繁忙的码头,以及鱼龙混杂的市井之中。

    看来这盐运司和漕运司如出一辙,想要在公文和账本里寻找漏洞,只怕会很困难。

    有了之前调查漕运的经验,陈昂便如法炮制,再来一次微服调查。

    次日清晨,陈昂、冯曼青、阿吉三人换了粗布衣裳,脸上抹了些灰土,扮作来盐场找活计的寻常人家,混入了熙熙攘攘的盐工和苦力人群中。

    盐场位于海边,空气中弥漫着咸腥的气息,巨大的盐田一望无际,工人们赤着脚,在烈日下劳作。

    阿吉对于和底层工人打交道,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很快便凑到一群蹲在墙角歇息的老盐工中间。

    他掏出水囊递过去,操着熟练的市井口音搭话:“几位老哥,这活儿累吧?一天能挣多少?”

    老盐工们见阿吉面善,话头便打开了。

    阿吉一边听他们抱怨工钱被克扣、活计辛苦,一边巧妙地引导话题:“唉,挣点辛苦钱不容易。我听说有些胆子大的,不走官盐的路子,私下里捣腾点‘散货’,反而能多捞些?”

    一个老盐工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没接话。

    另一个年纪稍轻的,却叹了口气,低声道:“小兄弟,这话可不敢乱说。是有那么些人,神通广大,能从盐场‘顺’出些好货,不走盐课司的账,直接装船运走,那赚头……啧啧。”

    “不过,那都是把头、还有上面有关系的人才能干的营生,咱们这种苦哈哈,碰都不敢碰。”

    阿吉又递过去几块干粮,继续套话,渐渐摸到了一些模糊的信息:有些盐船不挂官旗,深夜出入某个偏僻的小码头;有几个工头手下的工人,干的活似乎特别“轻松”,但收入却比别人高。

    另一边,冯曼青则悄无声息地游走在盐场周边的仓库区和码头。她记下哪些仓库守卫格外森严,哪些船只装卸盐包时鬼鬼祟祟,避开官府的巡查船。

    她还能

    凭借超人的耳力,在嘈杂声中捕捉到几个管事的只言片语,提到了“吕爷的货”、“老地方交接”等关键词。

    陈昂则混在人群中,观察着盐场的运作流程,从晒盐、收盐、到装袋、运输,每一个环节都记在心里,与他看过的账册相互印证。

    他发现,官盐出库的记录与盐田的实际产量之间存在微妙的差距,这部分“消失”的盐,去了哪里?

    傍晚,三人在城外一处僻静的土地庙汇合,交换情报。

    阿吉兴奋地汇报:“三少爷,打听到了!确实有私盐从盐场流出,由一个叫‘黑鱼头’的工头负责,通过城西‘老鸦嘴’那个废弃的小码头运走,接货的好像是漕帮的人!”

    冯曼青补充道:“我盯了‘老鸦嘴’码头,黄昏时分有船靠岸,守卫很严,不像普通货船。还听到他们提到‘吕东家’和‘三日后有大生意’。”

    陈昂综合所有信息,脑中飞快盘算。私盐的链条已经隐约浮现:盐场内部人员盗取官盐,然后通过隐秘码头转运,再由江湖势力接手分销,而这些是背后有大盐商吕高明操控。

    可是,如何人赃并获,抓住铁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