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77章 殿下,您又错了。

第77章 殿下,您又错了。

    第77章殿下,您又错了。(第1/2页)

    夜色深沉,左武卫将军李君羡的值房。

    一名身着普通麻衣的汉子垂手肃立,声音压得极低。

    “将军,永兴坊东侧巷口卖胡饼的老王说,那夜子时前后,他收摊时瞥见三个黑衣人在坊墙外的槐树下聚了片刻。身形精干,动作极快,不似寻常百姓。”

    李君羡指节敲了敲桌面。

    “可看清样貌?”

    “天黑,未曾。但老王说,其中一人左腿微跛,行动时肩头略沉。另两人对其颇为恭敬,像是为首。”

    “微跛……”李君羡眼神一凝。

    “画师摹的图像呢?”

    汉子从怀中取出一卷粗纸呈上。

    纸上人脸模糊,唯身形轮廓与目击者描述相仿。

    “传令下去,各门暗哨留意左腿不便者。记住,是暗查,不得惊动京兆府与金吾卫。”

    李君羡声音冰冷。

    “是。”

    汉子退下后,李君羡盯着图上那模糊的跛足身影,心中念头飞转。

    微跛?

    隐隐地暗讽太子跛脚?

    看来背后之人的用心险恶不能以常理推之。

    ......。

    翌日,早朝。

    御史中丞崔仁师手持象笏出班,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带着回响。

    “陛下,监察御史柳奭横死街巷,乃国朝未有之骇事。言官风闻奏事,竟遭此毒手,若不能速擒元凶,恐百官寒心,言路闭塞。臣恳请陛下敦促有司,限期破案,以安朝野。”

    紧随其后,又有几名御史出列附议。

    殿中气氛凝滞,无人敢轻易出声。

    李世民高坐御榻,目光扫过丹墀下的群臣,良久,才缓缓开口。

    “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已奉旨彻查。十日之期,朕记得。”

    他语气平淡,充分显现出了帝王的霸气。

    “朕再说一次,此案,凭证据说话。若有实据,直呈法司;若无,妄加揣测、扰乱视听者,以谤议朝政论处。”

    众臣皆垂首屏息。

    皇帝的目光在几个欲言又止的御史脸上停留片刻,那几人最终将话咽了回去。

    退朝后,两仪殿侧殿。

    李世民褪下朝服,只着常袍,示意躬身待命的刑部尚书张亮起身。

    “这里没有外人。说吧,查到哪一步了?”

    张亮不敢怠慢,条理清晰地回禀。

    “陛下,柳奭死前最后见过几名商贾,盘问后得知,他仍在追查东宫采买西域珍宝及与胡商往来细节,似握有未及呈报的线索。但当晚他离开平康坊后行踪成谜。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指向东宫涉案。”

    “东宫近日动静如何?”

    “太子殿下闭门不出,一切如常。据查案人员回报,东宫属官无人与柳奭家眷有私下接触,也未见异常调动。”

    李世民沉默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玉带。

    “你如何看待此案?是灭口,还是嫁祸?”

    张亮深吸一口气,自己必须慎重的回答这个要命的问题。

    随即他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臣以为,两者皆有可能。若为灭口,说明柳奭所查确有其事,且触及要害。若为嫁祸,则凶手意在借陛下与朝堂之力,一举将太子拖入泥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7章殿下,您又错了。(第2/2页)

    他略一停顿。

    “然无论是何目的,凶手对柳奭行踪、乃至其查案进度了如指掌,绝非寻常人所为。”

    “你的意思是,朝中有人操纵?”

    李世民眼神锐利起来。

    “臣不敢妄断。但此案绝非表面那般简单。柳奭一死,东宫贪墨案线索中断,朝堂物议沸腾,太子声誉受损……获益者,恐怕不止一方。”

    李世民挥手让他退下。

    “继续查。柳奭接触过什么人,查过什么事,给朕一寸寸捋清楚。”

    “臣遵旨。”

    张亮离去后,李世民独自立于殿窗前,望着宫墙外的天空。

    他心中那份不安逐渐清晰——柳奭之死,绝非孤例。

    有人在他的朝堂上布子,目标或许是承乾,或许是东宫,又或许……是他李世民的江山。

    他想起李承乾近日的变化,那沉稳的姿态,那犀利的追问。

    这进步背后,是否也成了他人眼中的威胁?

    东宫。

    只余下李承乾和李逸尘二人。

    宦官与宫女早已被屏退。

    李承乾靠在锦垫上,让他心绪不宁的,是吏部呈上的那份四人名单。

    他目光投向坐在下首,始终沉静如水的李逸尘。

    “逸尘,”李承乾开口,声音带着一丝议事后的疲惫,也夹杂着难以掩饰的焦灼。

    “这四个人,邓州司马崔敦礼,夏州都督府长史窦静,原州司马王裕,秦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你觉得……如何?”

    他没有等李逸尘回答,像是要急于证明自己并非毫无见地,紧接着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语速略快。

    “孤仔细思量过了。这四人,崔敦礼,山东崔氏旁支,才学是有的,但此人……听闻与青雀府上之人有过往来,其心难测!此人,孤是断不能用的!”

    他语气斩钉截铁,带着对魏王阵营本能的排斥与警惕。

    “至于其他三人……”李承乾顿了顿,眉头锁得更紧。

    “窦静,久在边地,熟悉军务,或可一用。王裕,太原王氏,王珪的远亲,听说办事能力不俗,舅父似乎对他颇为赏识……李素立,宗室疏属,清廉之名在外,就是性子软了些。”

    他总结道,声音里透着一股无力感。

    “除了那崔敦礼,窦静、王裕、李素立,看似都可争取。然则……窦静性情刚愎,未必肯真心依附于孤。王裕与舅父走得近,其意难明。李素立更是滑不溜手,明哲保身第一。逸尘,孤思来想去,要将他们任何一人真正拉拢过来,化为东宫臂助,皆是难如登天!”

    他抬眼看向李逸尘,眼中带着寻求破局之法的迫切。

    “他们背后牵扯太多,关陇、山东、宗室……孤这太子之名,在他们眼中,恐怕还重不过他们身后的家族与靠山!你可有什么法子,能让他们至少……在此事上,为孤所用?”

    李承乾的眼中带着期盼。

    他学会了权衡,懂得了取舍,但如何将看中的人或势力拉拢过来,依旧是他面临的难题。

    他渴望从李逸尘这里得到破局的妙计。

    李逸尘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李承乾,缓缓摇头。

    “殿下,您又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