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百年国战 > 第15章 吃亏的老赵头

第15章 吃亏的老赵头

    吴铎运带着罗霄和李泽田来到了60炮的弹药生产车间,一进入车间,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扑面而来。可以看出,整个生产车间的设备相当简陋,绝大多数的工作都由人工完成,但是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却异常高涨,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几乎没有一个闲人。

    吴铎运热情地向罗霄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60炮弹药生产车间,虽然条件艰苦些,但大家的干劲十足!”他一边说着,一边引领着他们参观各个生产环节。

    罗霄静静地听着,目光专注而认真,不时拿起笔来记录下一些重要的数据和细节。他对这个生产过程充满了好奇,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弹药制造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走遍了整个生产车间。尽管环境嘈杂,但罗霄始终保持着冷静与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走,我们去车间主任那里去看看。”但参观完了整个生产过程,吴铎运热情地说道。

    “好,正好有一些事情我想问一下车间主任。”罗霄回答道。

    谁知三人刚刚走到车间主任的办公室外,屋内却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

    “主任,你真得给我多增加几个人,我们的人真不够用!”

    这人还没说完,另一个声音大嗓门就喊了出来:“算了吧,老刘,给你再多的人也没用,还是把你的赵老头给我吧,这样,我最起码一个班可以多生产 10 枚炮弹。”

    “想要走老赵头,门也没有,你把沈老三给我,”老刘的声音一点都不小。

    听着里边的一声高过一声的争吵,吴铎运无奈地笑了一下,对罗霄解释道。

    “没有办法,现在是两班倒,两个组现在开始了生产竞赛,谁都想拿第一,这不,熟练的工人就那几个,所以这两个组长成天吵架。”

    “理解,争第一是咱们的传统吗。”罗霄也不禁笑了起来。

    “行了,你们别吵了,上边的领导来了,”吴铎运的一声大吼打断了屋里的争吵。

    “厂长来了,快请进。”车间主任连忙将吴铎运和罗霄等人请进了办公室。

    待众人坐定后,吴铎运开始了介绍,“这是车间主任沈强,这是一组生产组长刘志,这是二组生产组长李三锤。”

    介绍完厂里的人员,吴铎运转向了罗霄他们:“这是上级派来协助我们工作的罗霄同志和李泽田同志。”

    刚介绍完,吴铎运转向车间主任沈强说道“沈工,你来介绍车间的生产情况吧。”

    “好的,那我来说一下”沈强接过了吴铎运的话头,接着说道“我们车间主要负责60炮的炮弹生产,现在整个车间2人,分成两个班组,一个班组12小时,目前的产量,第一生产小组每天可以生产炮弹大约是140左右,第二班组是120左右,目前的主要是加工设备少,熟练工人不多,如果增加一些设备和熟练工人,我们的产量应该还可以增加。”

    “工资怎么发放的?”罗霄问道。

    “技术工人一般是玉米面10斤,普通工人是玉米面4斤,厂里管工人的三餐,这样工人基本可以养家。”

    “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都是多少?”罗霄问道。

    “比例大约是17左右。”沈强回答道。

    “工人在厂里的饭量的定额是多少?”罗霄问道。

    “这个没有具体统计,2人每天饭菜如何折算一下,大约每个人是4斤玉米面。”

    “好的,我大概了解了,咱们这里有纸吗,给我一点时间。我要算点东西。”罗霄说道。

    “好的,您稍等”沈强说完,就赶紧给罗霄找来几张稿纸。

    罗霄,拿起稿纸,飞快地画了起来。吴铎运和沈强在一边看着。而一旁的两个组长又小声地开始争执了起来。

    过了一会,罗霄停住了笔,抬头对吴铎运和沈强说到:“有一些数据还不确定,需要几位帮我补充一下。”

    吴铎运似乎看明白了一下,但又似乎没有完全明白,连忙说到:“小罗,你先讲讲这是什么东西,缺什么东西我们来给你补充。”说完转头向两个生产组长吼道,“你们两个别吵了,都过来看看。”

    听到吴铎运的话,两个生产组长连忙停止了争吵,向罗霄他们走了过来。

    “我对生产情况不是很熟悉,只是说一下我的想法,”罗霄谦虚地说道。

    “大家看,60炮的组成是引信、弹体、尾管和附加药包四个部分,如果每天生产260发的话,意味着这四个部分都不能少。”

    “那么我们先来统计一下这四个部分生产量。”说完,罗霄看着沈强等四人。

    “这个我知道,你等一下。我给你拿一下生产数据。”说完,沈强就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自己的生产管理本,本里记录着车间这一阶段的统计数据。

    罗霄拿过生产管理本仔细地看了起来。

    “大家看,弹体的生产数量和尾管的数量基本决定了炮弹的生产数据,而引信和附加药包的产量大大超过了生产需求。甚至还有积压。”

    “所以我们只要提高弹体和尾管的产量即可,哪位可以讲一下,这两个部分的生产过程和产量上不去的原因。”

    “我来说弹体生产吧”一组组长刘志抢先说道:“弹体主要是铸体、修体、注药三个阶段。铸体和注药问题不大,主要是修体需要车工对炮弹的弹体进行修正,这个工作需要水平比较高的车工。我们就是因为车工比较少,所以产量一直上不去。”

    “也就是说如果有车工就可以提高产量吗?”罗霄问道。

    “不仅仅是车工,还有车床,这个也缺”刘志说道。

    “那么,每个车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罗霄问道。

    “这个还真没有统计,我自己感觉,不同人的生产数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好的和差的有时候产量最大可以差到3、4倍。”刘志说道。

    “那么最好的工人是怎么做的?”罗霄问道。

    “产量最大的就是老赵头,说起来,这个老赵头就是懒,让他带个徒弟,谁知道他根本不教他的徒弟,只是让的徒弟去搬各种原料,昨天他的徒弟还和我抱怨呢。”

    “这个老赵头是个牛人,虽说他不愿教徒弟,但他的加工量总是最大的,而且活也细,所以别人也拿他没有办法。”

    “这个老赵头不简单,不但懂技术,还会管理。”罗霄自言自语道。

    “怎么可能,老赵头基本就是一个文盲,平时玩车床是一把好手,可带个徒弟都带不好,更不要说管其他人了。”刘志说道。

    “老刘,别着急,听罗同志说。”吴铎运有点生气了。

    罗霄笑了一下,说:“老刘,你别着急,我们来分析,一般来说,车工在工作之前都会去拿半成品,和徒弟一起去,一起回,高兴地时候就让徒弟干,自己看着,如果徒弟干错了,还会停下来骂几句,产品加工完了,还要叫组长来检查,检查通过了就和徒弟一起去仓库送成品。所以,一个熟练工其实真正干活的时间并不长。”

    “而老赵头虽然懒,又不爱教徒弟,可他实际干活的时间实际是最长的。你们明天可以做一个对比,我估计老赵头实际工作时间是别人的2-3倍。”

    “不会吧,你等一下,我去看看。”刘志说着就往加工区跑去。

    “等一下,老刘,你知道怎么统计吗?”罗霄连忙拦住刘志说道。

    “怎么统计?”刘志疑惑地说道。

    “你这样统计,以1个小时为准,除了老赵头以外,随便选几个其他的车工,看看他们实际自己操作车床的时间是多少?注意,只统计操作时间,精确到秒”罗霄说道。

    “啊,我没有表呀,这个怎么统计?”刘志一听,立刻头大。

    “给你。”存在感最低的李泽田将自己的手表摘下,递给了刘志。

    “多谢。”刘志接过手表,飞快地跑了。

    “罗同志,你怎么知道老赵头的工作情况的?”沈强问道。

    “通过统计和估算,”罗霄回答到“刚才参观的时候,我大约统计了一下,修体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那么一个人一小时大约是6个,一天12小时应该是72个,当然,这是理论数据,所以,理论上只需要2个熟练技工就可以满足你们的生产,即使工作效率只有理论的一半,那么也只需要四个车床,而现在有7个车床,所以一定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吃饭、运器材、验收、交货上。”

    “这么多?不会吧”沈强疑惑地说道。

    “工作时间和有效工作时间是不同的,工人来上班就算工作时间,所以工人上班到下班实际只是工作时间,作为一个车工,如果一天不开车床,那么他实际没有任何产出。只有车工来了,而且实际开车床进行加工,这个时间才是有效工作时间,而车工吃饭、休息、运货、甚至上厕所都没有实际生产,这意味着,从产品生产角度看,这些时间都是无效生产时间。”

    “我说老赵头懂管理,其实就是因为他让徒弟去取加工件、交货、甚至叫班组长去验收,而且他不教徒弟,这样他的有效工作时间估计是别人的2-3倍。”

    在几个人聊天的过程中,时间也在飞快地流逝着。

    一个小时后,刘志拿着一张纸跑了回来。

    “厂长,这是真的,真的差别很大。”刘志将统计的纸扔在办公桌上,抓起桌上的缸子就大口喝了起来。

    吴铎运拿起时间统计表看了起来,老赵头实际工作时间是50分钟,中间只有一次出去上厕所花了6分钟,另外吩咐徒弟做事情大约是4分钟。而其他两个工人的实际时间平均是35分钟。

    刘志喝完了水,对吴铎运说:“咱们的是工人都喜欢上午自己做,下午教徒弟,所以下午的工作时间看会更少,这样看来罗领导说的是对的。”

    “所以说,我们只要让老师傅加工可以提高产品了。”沈强问道道。

    “差不多,但需要将所有工作都这样计算一下。”罗霄接着说道。

    “你看现在只分析的弹体的制造,还有其他部分。这需要你们都分开计算。”

    “这活我们来干,我做引信,刘志、三锤你们做尾管和药包。”车间主任沈强说道。说着拉着刘志和李三锤直接干了起来。

    “可是,如果老师傅都不教徒弟地话,以后咱们发展了,哪里找老师傅呀。”吴铎运疑惑地问道。

    “老吴,说你对,其实,这个事情分几层,不同的位置考虑的问题不同,所以,有时候需要将不同层次的人想法进行融合,彼此妥协,这样才能适应实际情况。”罗霄说到,

    “你看,现阶段,只要工人来上班,就有粮食,虽说技工和普工的工资不一样,但所有的技工的工资是一样的,所以才出现了老赵头产出多,反而名声差的事情。”

    “从工人的角度看,一定有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如果现在无论怎么做都不能增加收入,那么比如减少付出,在咱们这里就是减少产品产量。”

    “所以,我们现在工资方法实际是有问题的,以弹体来说,其他人一天工作成果是10个,而老赵头是25个,假设一个我们付出半斤的玉米面,老赵头应该是有125斤,在加上4斤个人吃饭费用,应该是165斤,而其他人工作收入应该是5斤+4斤,也就是9斤。而他们现在都是11斤,所以,实际是老赵头拿自己钱补给其他工人,你说他能不生气吗?”

    “这么看来,老赵头实际是吃了不少亏呀。”吴运铎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