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百年国战 > 第62章 闭门会议

第62章 闭门会议

    正当陈云刚宣布第一个议题讨论结束的时候,坐在罗霄旁边的李泽田突然站了起来。他面色凝重地快步向陈云走去。陈云的两名警卫见状,立刻上前试图拦住他,但李泽田速度极快,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已经来到了陈云的身前。

    李泽田从棉衣的内兜里掏出一张纸,小心翼翼地递给陈云。陈云默默地接过纸张,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好奇。他展开那张纸,仔细地着上面的内容。

    陈云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盯着手中的纸张。李泽田似乎意识到陈云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信息,便靠近陈云的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陈云听后,微微点头,表示理解。他抬起头,看了看手表,然后大声说道:“泽田同志说得对,现在已经到中午了,大家先去吃饭吧,休息一下,下午我们接着讨论。吴铎运同志、罗霄同志,请你们先留下。” 说完,陈云转过头,对身旁的朱毅说:“老朱,你也留下来。”

    听到陈云的话,大家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纷纷站起身来,走出了会议室。吴铎运连忙吩咐沈强去安排大家的午饭,并告诉其他工作人员,下午的会议将继续进行。随后,他自己回到了会场,等待陈云的进一步指示。

    看着其他人陆陆续续地离开,陈云整个人也变得轻松自在许多。“好啦,现在没问题了,那我们就坦诚相待吧。我呢,是二级保密资质,朱毅同志是三级,吴铎运同志也是三级。” 陈云微笑着向李泽田介绍道。

    听到陈云这番话,朱毅心中暗自一惊。因为他深知陈云拥有二级保密资质,而自己与吴铎运都是三级。如今陈云竟然主动提及自己和他的保密级别,却对罗霄和李泽田的保密资质只字不提。这意味着什么?

    很显然,罗霄等人的保密级别绝对不会低于二级!那么,这位被上级派遣过来担任总顾问的罗霄,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朱毅心中不禁暗自嘀咕,陷入沉思之中。

    陈云见大家都没有说话,便打破沉默:“罗霄同志,对于宏昌厂未来的发展方向,你可有何见解?” 他的语气显得格外亲切温和。

    罗霄想了想,然后提出了一个建议:“要不这样,让吴铎运同志先来介绍一下目前宏昌厂的工作进展状况如何?”

    “没有问题。” 陈云转头看向一旁的吴铎运。

    “好,我先汇报一下。” 吴铎运沉思了一下接着说道:“罗霄同志来以后,先后组织进行了生产过程的革新、新武器也研发、工资支付方式的革新、储备干部培养的革新、技术工人培养的革新。其中生产过程的革新主要包括生产管理流程的革新、精细化管理等”

    吴铎运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他详细地描述了每一项革新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果。

    陈云和朱毅专注地聆听着吴铎运的汇报,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他,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重要信息。

    苏逸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敬佩。他深知在这个艰苦的年代,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

    吴铎运的语速较快,但条理清晰,让他们能够跟上节奏并理解他所说的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云和朱毅感到自己的手指开始发酸,手腕也有些疼痛。

    但他们不敢停下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他们深知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工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半个小时过去了,吴铎运终于暂停了介绍。

    陈云和朱毅同时松了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活动了一下酸痛的手指和手腕。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眼中都透露出对吴铎运工作的赞赏和敬佩之情。

    “非常感激你如此详尽的汇报。” 陈云对吴铎运说道。

    “这都是罗霄同志主导的,我们只是配合。” 吴铎运谦虚地说道。

    “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朱毅敬佩地问道。

    “很多事情,都是事赶事,没有办法,而且确切地说,很多事情都是起了一个头。还很不完善。” 罗霄诚实地说道。

    “不完善,你们的 60 炮的弹药产量就翻了 5、6 倍。这要是完善了,会怎么样?” 朱毅假装生气地说道。

    “罗霄同志,我也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太保守了,有了好经验,就应该及时推广,不能搞本位主义。” 陈云一边笑着,一边说道,但他的语气里一点也没有责备的意思。

    “老吴,明天我也来听课,给我留一个位子。” 朱毅一边说着,一边转头向陈云问道,“首长,行吗?”

    “行,明天我自己去其他几个厂,不用你陪。给你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成果,你自己看着办。” 陈云对朱毅说道。

    “明白,一定完成任务。” 朱毅回答道。

    “对了,关于武器设计,你们有什么想法?” 陈云接着问道。

    罗霄谨慎地回答:“目前为止,主要是一些其他国家的武器仿制工作,当然也有一些新的东西。”

    陈云看了罗霄一眼,谨慎地问:“可以说说吗?”

    罗霄简单地介绍:“前一段时间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现在准备仿制苏联的坦克手榴弹和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还有就是一种新的火箭炮。”

    陈云连忙追问:“有什么困难?”

    罗霄一脸无奈地解释道:“机械设计人员、电气工程师、制图员,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技术人员!”

    陈云一听,立刻扭过头去问朱毅:“老朱,那你有什么办法吗?”

    朱毅想了想回答道:“绘图员今天已经一起过来了,这个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其他的工程师就比较麻烦了,现在公司的总部有几个大学生,要不都给你吧。”

    “我需要家世清白、技术能力强的人。您也知道,这些东西可都是涉密的呀。” 罗霄认真地说道。

    听到罗霄这么高的要求,朱毅不禁愣了一下,然后一边思考着,一边说:“这样吧,我们那边有几个烈士的遗腹子,当年组织把他们送到苏联去了。有几个年长的都上过苏联的理工科大学,家世和能力都很不错。要不给你先用着?”

    “那什么时候能到位呢?” 罗霄迫不及待地追问。

    “明天,跟我一起过来就行。” 朱毅很爽快地回答。

    “好!我看看其他部门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尽量给你搞过来,咱们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陈云说道。

    停顿了一下,陈云又谨慎地问道:“罗霄同志,有没有可能在你们这里形成一个武器的研究中心?”

    罗霄听后,立刻明白了陈云的想法,他谨慎地问道:“您是想说……”

    陈云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我是这么想的,你也知道武器对部队的战斗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咱们从红军时代起,武器弹药都是以缴获为主,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我们做过统计,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每缴获一支 38 大盖,就会牺牲一名战士。所以,咱们部队在井冈山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兵工企业。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不是很理想。今天看了你们的工作成果,我想你们就是一颗种子,哪怕还需要时间,咱们也要培养起来。”

    陈云的话,让罗霄陷入了沉思。

    苏逸在心中默默感慨,在这个艰难的时代,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老罗,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就直接说,公司一定会给于你们最大的支持。” 朱毅见罗霄不说话,连忙说道。

    罗霄这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的目光落在陈云身上,露出一丝凝重之色:“陈云同志,这个话题就比较大了。我只能说说我的想法,不一定成熟。”

    陈云点点头,示意罗霄继续说下去。

    罗霄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一个研发中心需要三类人员,第一是科技人员,他们负责探索未知领域,深入了解自然规律;第二是工程师,他们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解决现实中的难题;第三则是高级技工,他们负责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标准。”

    罗霄顿了顿,接着说:“科技人员需要对这个世界的本质和事物运行的规律进行研究,他们的工作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

    陈云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罗霄继续说:“工程师则是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完成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要把理论变成现实,让科技成果能够服务社会。”

    最后,罗霄强调:“而高级技工,则是具体实施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朱毅听后忍不住皱起眉头,抱怨道:“老罗,你说的太深奥了,能不能讲得通俗易懂一些?”

    罗霄歉意地看了一眼朱毅,笑着解释道:“好的,我说简单点。其实就是三种人:第一种是研究事物运行规律的人;第二种是用已有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第三种是动手制造东西的人。”

    “就拿一把步枪来说吧,能不能打得准实际上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子弹在枪管内的运动轨迹与出膛后的运动轨迹并不相同。子弹在离开枪口之后,其飞行路径会受到重力、空气阻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所要做的,便是弄清楚到底哪些因素会对子弹的飞行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例如,为何三八式步枪能够比中正式步枪打得更远?又或者为何三八式步枪在击中目标时造成的伤害不如中正式步枪那样严重?所有这些都属于科学问题。”

    罗霄继续解释道:“然而,对于工程师们而言,他们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刚才提到的子弹飞行为例,工程师们也许并不了解子弹为什么不是沿着直线飞行的全部原因,但他们却能根据科研人员所提供的子弹飞行公式来设计标尺。尽管他们或许不清楚该公式的具体由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完成标尺的设计工作。”

    “而技术工人则是负责完成具体产品的制作工作。打个比方,技术工人可能完全不了解标尺和子弹飞行之间的关系,但只要他能按照工程师设计的尺寸要求去生产标尺,那他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然而,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群技术工人,却严重缺乏工程师队伍以及研究人员队伍。”

    “要知道,研究人员队伍和工程师可是一个研发中心的核心所在啊!” 罗霄强调道。

    “这么说来,我们现在还完全不具备建立研究中心的条件?” 陈云忍不住问道。

    “我原来的想法是先通过技校培养技术工人,解决部队的弹药不足的问题,这是现在的核心问题,然后逐步解决工程师培养的问题,至于科研人员的培养一直是一个难题。” 罗霄没有急于回答陈云的问题,而按照自己的思路说道。

    “关于工程师和科技人员的培养,你有什么想法。” 陈云问道。

    “工程师的培养还相对容易,技工培养完成后,可以继续教授他们机械原理等专业知识,这样经过 3、4 年的培养,他们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应该可以完成,再往后就是看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提升了。” 罗霄一边思索着,一边说道。

    “但科技人员的培养就比较难了,主要是科技人员的思维体系养成是很困难的。另外一个就是有时候还要看人品,” 罗霄一边说,一边无奈地苦笑着。

    “怎么讲。” 朱毅好奇地问道。

    “首先,科研人员需要掌握大量的科研的方法和工具,第二是敢于打破原有思路的创新能力,第三,创新有时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科技人员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长期和消耗资源的事情,而其成果却有不可预测性的风险。”

    “举一个不是很合适的例子,比如咱们的指挥员,越是高级别的指挥员需要的军事知识越多,连排级别可能只需要掌握侦察、行军、防守等具体战术,而中级指挥员需要知道步兵如何和炮兵、坦克兵的协同作战,还需要了解各种武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甚至对敌人的战术特点、敌方指挥员的指挥特点都需要了解,而作为 101 需要知道的东西就更多了,有时候不仅仅是军事,甚至政治、民情都需要。”

    “好的科研人员其实和部队的指挥员一样,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并不容易,其培养难度极大。” 罗霄无奈地说道。

    “我明白了!可以把工人比作普通的士兵,而工程师则相当于连排级别的军官;至于科研人员,则更像是团级以上的指挥官。” 朱毅若有所思地回答道。

    “嗯,可以这么理解。” 罗霄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您刚才提到的科研人员的成果具有不可预测性是什么意思呢?” 朱毅好奇地问道。

    “你还记得101的事情吗?” 罗霄突然问道。

    “什么事?” 朱毅疑惑地看着他。

    “就是 101 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后,全军凯旋而归。然而,当他们路过阎锡山的地盘时,却被阎锡山手下的一个胆小怕事的士兵开枪击中,导致 101 身受重伤。最后,他不得不前往苏联接受治疗,并因此错过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老朱,你应该知道,一个士兵向队伍开了一枪,就打伤了指挥员的这个概率有多大。关键据说这个士兵还没有瞄准。” 罗霄感慨地说道。

    “101的确够倒霉的。”朱毅也不禁感慨道。

    “有什么办法解决不可预测性的问题?” 陈云问道。

    “没有太好的办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科研人员的数量,来提高获取成功的可能性。”罗霄无奈地说道。

    “提高科技人员的数量。”陈云一边琢磨着,一边说道。

    “那你有什么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提高科研的数量。”陈云接着问道。

    “四个方法,第一,咱们国内有一些不错的科研人员。比如这次我们去上海请的汤非凡先生。这些科技人员虽然很多出身不好,但爱国心是有的,能力是有的,就是可能脾气倔一点。像这样的人员,我们要尽量收集,并优待他们。” 罗霄说道。

    “这个问题不大,老罗你要那些人,给我个名单,我来想办法。” 陈云郑重地说道。

    “第二,苏联的科技水平比我们高,我们应该和苏联协商尽量多派人员去学习。而且要多派,早派。现在在苏联学习、修养的烈士遗孤和其他同志要督促他们尽量学习理工科知识。”

    “嗯,这方面我会尽快与苏联方面协商的。” 陈云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第三,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多华裔科学家,要尽量让他们回来,有时候一个学术带头人就可以支持起国家未来一个科研方向。”

    “确实如此,这些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吸引他们回国效力。” 陈云表示赞同。

    “第四,解放区要尽快恢复学校的教育,包括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没有办法,科研人员的培养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需要有数量来取胜。”

    “好,我明白了。” 陈云表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