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百年国战 > 第91章 陈云调研

第91章 陈云调研

    陈云眉头微皱,目光紧紧盯着手中的总前委电报,心中涌起一丝烦闷。就在不久前的十一月初,他刚刚从东北地区调来了四千名干部,进驻已经解放的沈阳城。

    那时的沈阳街头,到处都是散乱的士兵和流离失所的人群,各行各业都陷入了衰败的境地,而城市的管理机构几乎完全瘫痪。

    然而,幸运的是,接收工作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管原则,有序地展开。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努力,接管任务顺利完成,沈阳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得到了稳定,社会秩序也逐渐恢复正常。这让陈云终于能够稍微松一口气。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需要他再次投入精力去解决。

    陈云此时的心情有些复杂,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收到这样一份电报。

    按照常理来说,如果需要对某个地方进行调研,那么要么是因为那里需要新的开发,要么是存在严重的问题。

    但对于罗霄所在的地方而言,似乎并不符合这两种情况。

    不仅如此,就在昨天,东北局还根据总前委的命令授予了罗霄同志特等功。

    而且罗霄在刚来宏昌厂仅仅一个月内,就成功地将各种炮弹的产量提高了四倍有余,这样的成就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陈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难道是出现了贪污问题吗?他一边仔细着电报,一边暗自琢磨着。

    不久前福客来货栈获得了可观的盈利,而据传闻,罗霄计划将这些资金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去。或许正是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什么纰漏?陈云的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担忧。

    “李秘书,通知福客来的周鹏同志、建新工业公司的朱毅同志、军垦兵团的段权苏同志、还有朱瑞炮兵学校的邱成创、宏昌厂的吴铎运同志、罗霄、李泽田同志今天下午2点到宏昌厂会议室集合。另外让会计处出两名同志20分钟后和我去宏昌厂。”陈云对着站在一旁的秘书严肃地说道。

    “是!”李秘书应了一声,然后立即转身去执行任务。他知道陈云的工作作风一向严谨,所以不敢有丝毫怠慢。

    二十分钟后,陈云带着自己的警卫员和两个会计人员坐车向大连飞驰而去。

    下午两点,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宏昌厂的会议室窗户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陈云准时踏入会议室。一进门,他便注意到所有与会人员都已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神情专注且期待。看到陈云走进来,大家纷纷起身,微笑着向他打招呼。陈云点头示意,然后走到主位上坐下。

    陈云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今天的会议有两个重要主题。首先,我要热烈祝贺罗霄同志荣获特种功!他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值得我们全体员工向他学习。”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向罗霄表示祝贺和敬意。

    陈云继续说道:“其次,我们需要对宏昌厂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过去几个月,宏昌厂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快速扩张带来的挑战。随着新年的临近,我们需要借此机会进行一次深入的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他的目光扫视全场,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

    陈云停顿片刻后问道:“如果大家对以上议程没有异议,我们将进入第一项议程。”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于是陈云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立功喜报,郑重地展开并念道:“尊敬的罗霄同志,鉴于您在工作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成就,为解放新保安的战斗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特授予您特种功……”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充满了对罗霄的赞扬和肯定。

    当宣布授予罗霄特等功的消息时,整个会场陷入了一片惊讶之中。在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获得战功有着一些潜在的规则。

    首先,奖励通常更多地倾向于士兵和基层军官,因为他们直接参与战斗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相比之下,中高级指挥员则较少获得奖励。

    其次,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家属领”,这意味着获得更高等级的战功往往伴随着更大的牺牲和风险。

    而特等功更是需要做出极其重大的贡献,甚至能够扭转战局。因此,在解放战争期间,总共只有78位被称为共和国杀神的英雄获得过特等功。然而,今天竟然要授予从未上过战场的罗霄特等功,这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陈云宣读完报功喜报后,他表情严肃,双手捧着报功喜报、一本东北野战军立功登记本以及一个圆形的东北野战军特等功勋章,庄重地走到罗霄面前。罗霄挺直身体,眼神坚定地看着陈云。陈云将这些物品交到罗霄手中,并紧紧握住罗霄的手,表示祝贺。

    罗霄激动地说:“感谢党和人民给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这个特等功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全体战士们的鼓励。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将继续发扬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保卫祖国、解放全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云微笑着点点头,然后转身面向大家,说道:“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罗霄同志表示祝贺!”会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纷纷向罗霄投来敬佩的目光。

    掌声渐渐平息,陈云接着宣布:“下面,进入第二个议题”

    “吴铎运同志,你先介绍一下工厂的宏昌厂的生产情况。”陈云看着坐在对面的吴铎运,严肃地说道。

    “好的,陈云同志。”吴铎运连忙站起身来,回答道:“我现在开始介绍宏昌厂最近两个月的工作情况。”他深吸一口气,翻开手中的笔记本,开始详细介绍起来。

    吴铎运详细地讲述了宏昌厂在过去两个月中的产量、设备维护、新产品研发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情况。他提到了一些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陈云认真倾听着吴铎运的报告,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可。当吴铎运结束介绍时,陈云微笑着说:“感谢你的详细介绍,吴铎运同志。请坐下吧。”

    紧接着,朱毅、周鹏等人也纷纷起身,依次向陈云汇报他们所负责部门的工作进展和成果。每个人都详细地描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整个会议室气氛紧张而有序,大家都专注于听取汇报并讨论相关事宜。陈云仔细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提问以深入了解具体情况。

    陈云静静地坐在那里,仔细地聆听着面前人的汇报,内心逐渐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和担忧。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罗霄的工作范围竟然如此广泛,涵盖了军队、军校、军垦、武器制造、医药制造以及商业贸易等多个重要领域。更为惊人的是,他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到了十几万人。

    在我军的序列中,能够影响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人物并不罕见,但通常他们都专注于某个特定的领域。然而,像罗霄这样跨越多领域的人才却是凤毛麟角。陈云深知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极为难得,但同时也担心他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

    ot不行,这样下去很容易出现问题。ot陈云一边认真地记录着汇报中的关键信息,一边深入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潜在的危机。这段时间以来,陈云已经深刻认识到罗霄是一个无可替代的人才,但他绝不希望看到罗霄因任何意外而夭折。如果真的发生那样的情况,对于国家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陈云仔细的思索着,慢慢梳理着罗霄来大连后工作的脉络,随着时间的飞逝,陈云终于明白了罗霄的工作思路。当天晚上,一封电报长长地电报向西柏坡飞去。

    西柏坡总前委,几位老总吃完了晚饭,正悠闲地闲聊着,35军被困在了新保安,傅作义在北平一时举旗不定,东北野战军已经大举入关,对北平之敌已经形成了包围之势,现在正快速扑向天津的陈长捷部,不出两天,陈长捷也将失去从天津撤退的机会。

    正在几人闲聊之时,一个通信参谋急匆匆走来,将一封加长电报交给了周冠生。

    周冠生拿过电报飞快地浏览起来。

    “出什么事情了。”老李问道。

    “陈云同志的电报。”周冠生一边说着,一边飞快地读着。

    很快,周冠生已经读完了电报,稍微思索了一下,对老李说道:“陈云同志已经完成了宏昌厂的调研。”说着,周冠生将电报递给了老李。

    “情况怎么样?”老李一边笑着,一边接过了电报。

    “陈云同志觉得罗霄同志在来大连的这段时间工作效果非常不错,在生产、新武器的研发和商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周冠生说道。

    “商业方面?”总指挥好奇地问道。总指挥一直比较喜欢罗霄这个小家伙,也知道这次的新保安之战,罗霄有很大的功劳,今天听到罗霄竟然善于做生意,不禁起了好奇心。

    “罗霄不是上回从上来赚了一笔钱吗,当时我们决定给他用来研究盘尼西林的生产,谁知道这个家伙没有将这笔钱直接投入到盘尼西林的生产上去。而是换了换了种方法。”周冠生对总指挥说道。

    “换了什么方法?”总指挥好奇地问道。

    “他让朱毅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朱毅当经理,然后投资公司给宏昌厂的制药车间投资。制药车间拿着投资去买设备、原料进行生产,生产出盘尼西林买了之后再还给投资公司。”周冠生说道。

    “这有什么区别?”总司令疑惑地问道。

    “我也没想明白,不过陈云同志说,效果好像不错,现在制药车间已经可以建设了6条生产线,一个月可以保证10800针的盘尼西林生产,目前,一针的销售价格是05两黄金,这样一个月可获利5400两。而制药车间借款实际是500两黄金,这样,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可以还款了。”周冠生接着说道。

    “我们的战士用药也要05两黄金?”总司令有点吃惊地问道,他知道部队战士只有津贴,而05两黄金几乎是他们10年的津贴的总和。

    “我们的战士不用,陈云同志说,制药车间计划拿出7000针无偿供应部队,1500针到上海贩卖,1500针到香港售卖,800针在大连本地售卖。这样的话,他们获利是1400两。”周冠生接着说道。

    “7000针,不错,最起码可以挽救7000名战士的生命,当年要是有这个针,白求恩同志也不会走得那么早。”总指挥感慨地说道。

    “那赚的钱,他们打算怎么处理?”刘奇少问道。

    “陈云同志说,制药车间计划在两个月内还清投资公司的500两的本金,利益500两,另外获利的10将交给宏昌厂的研究院,作为专利费用,这样宏昌厂的研究院不久也可不用我们再投入资金。”周冠生接着说道。

    “专利费?”刘奇少好奇地问道。

    “是的,罗霄同志说,研究人员辛苦工作,发明了新科技,也应该奖励,这个奖励可以通过专利费来实现。这样科研人员可以专心于科学研究,而不必担心如何赚钱的事情。”周冠生解释道。

    “可是如果研究失败了呢?”任时弼问道。

    “罗霄的想法可以投资公司进行消化,如果公司如果投资成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但如果失败了,也可能颗粒无收。”周冠生解释道。

    “这个风险还是很大的。”刘奇少担心地说道。

    “我看这个思路还是可以的,”一直在旁边看电报的老李突然说话了,

    “你看农民种地,那个不是先播种子,再浇水施肥,如果风调雨顺,秋天自然稻谷满仓,但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也不是颗粒无收吗。投资公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新事物,对于新事物,我们可以扶植一下,再多观察一下。然后再下结论。”老李说道。

    “宏昌厂的盘尼西林能否提高产量,这样不但我们的部队可以获得更多的药品,而且对外销售不是也可以更多获利吗?”任时弼建议道。

    “罗霄他们已经在想方法提高产量了,但他不建议提高对敌占区的药品销售数量,说要进行饥饿销售法。”周冠生说道。

    “饥饿销售法?”总指挥说道。

    “是的,就是控制盘尼西林的数量,这样可以保持高的价格,获得等大的利润。罗霄同志希望我们在解放全中国的时候,宏昌厂的制药车间可以完成初步的资金积累,这样,到那个时候,他们的药品一针可以控制在一元左右。”周冠生接着说道。

    “一针一元。”任时弼念叨着,他知道这个价格已经相当不错了,这意味着老百姓也可以使用这种珍贵的药剂。

    “小罗同志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想法,愿不愿意到部队来。”总指挥笑着问周冠生。

    “老总,你呀,好东西总想给部队划拉过去。”老李笑着打趣道。

    “罗霄同志和部队的接触不少,但陈云同志说,罗霄同志想法是现在宏昌厂再工作一段时间,目前,罗霄同志搞到的装备已经全部交给了沈阳朱瑞炮兵学院,还有一部分拖拉机和汽车已经交付给了军垦兵团,陈云同志说,罗霄目前和军队系统接触主要在武器的供给、训练方法研究,但没有涉及到部队的人事安排。主要接触的人员也是两个部门的几个主要管理人员。”周冠生说道。

    “小罗同志的生活情况如何?”老李突然问道。

    “这个事情,泽田同志有汇报,一般情况下,罗霄同志都是在宏昌厂食堂吃饭,工人们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不过有时候也会去研究所的小灶去打打牙祭。”周冠生笑着说道。

    “难为他了,让段权苏打点山货给罗霄送去。拿了人家那么多好处,总不能不出点血吧。”总指挥笑着说道。

    “我看行,告诉泽田和银桥一定照顾好罗霄的生活,另外,告诉陈云同志,可以给罗霄放放权,只要不涉及部队的人事安排,如果有需要,可以让罗霄同志和部队的同志多接触一下。另外让陈云也和罗霄多聊聊,罗霄的任何意见都可以先答应它。”老李对周冠生说道。

    “老李,这个是否有点。。。”周冠生迟疑地说道。

    “没关系,我就想看看这个孙猴子能不能把打破一个旧世界。”老李豪迈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