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 > 第20章 虾皮笋丁包

第20章 虾皮笋丁包

    第20章虾皮笋丁包(第1/2页)

    “哎,不用了,我自己来就行。”说着就要往厨房抓人。

    柳氏一把拉住她:“没事,那浑小子一天到晚使不完的牛劲,你去拿换洗的衣裳。”

    周临安平静的看着几人,奇怪的是,以前看见娘和弟弟给孟鸢干活,对她厌恶憎恨至极,这回却毫无波动。

    “你听娘的,我去帮忙。”

    周临安起身走进厨房,将热水往浴房端,打发玉明去拿小桶去水缸装冷水。

    这一幕不仅孟鸢被惊呆了,就连柳氏也被吓了一跳。

    临安素来不喜他大嫂,若说往孟鸢水里吐口水她是信的,可要说给孟鸢打洗澡水,若不是亲眼所见,打死她也不信。

    也好,一家人合该如此。

    孟鸢何尝不明白这是周临安在向她释放善意。

    柳氏跟孟鸢相视一笑,一家人无需过多计较。

    ……

    天微亮,南街还在打盹儿,早市先醒了。

    孟鸢拎着竹篮,先去干货铺:“要虾皮两小包,笋干半斤,青油半坛。”

    掌柜眼尖:“小娘子做吃食的?这虾皮今晨新到的,日头一上味就散,趁早。”

    “就要这篓最上两把。”孟鸢捻了捻,虾香清,不腥。笋干切口细密,发起来有劲儿。

    回到院里,水先上火,笋干入温水,缓发;虾皮小火干烘,一会儿腥气退、鲜香起。

    她把案板清一清,四款老口还在,今儿添一款——虾皮笋丁鲜。

    笋干发软后切米粒,入滚水焯半盏茶去涩,再捞出控干,将虾皮烘到微卷,切碎放进碗里,拌少许鸡油与高汤精华,最后在拿一撮姜末压腥,少量皮冻小丁混入,这回只放了极少量的猪皮冻丁,主要是为了提鲜,放太多的话反倒失去了虾的鲜。

    ……

    孟鸢把车推到昨天的老位置,昨夜泡好的笋干已切成米粒大小,虾皮用小火烘到微卷发香,和了少许鸡油、姜末与皮冻小丁,拌匀收在一旁——今日新口味,虾皮笋丁鲜。

    火一旺,白气从笼缝里往上冒。

    还没揭盖,摊前已有人排起了小队。

    “孟娘子,我昨日只买到一个,孩子哭到睡着。”

    “给我留四个——肉两个,素一个,再来个蘑菇鸡丁。”

    “我今儿不走船,就蹲你这儿!”

    茶棚掌柜端着壶,朝她挑了挑眉:“听说昨夜有位孙大人夸了你?”

    孟鸢笑笑:“掌柜耳朵真灵。”

    掌柜嘿了一声,压低嗓子:“昨夜那位随从来我这借火,腰牌我一眼就认出……你这摊子,怕是要旺上去。旺是好事,旺也会招眼。”

    孟鸢会意:“承掌柜提点。”

    笼盖一揭,香气如潮涌。

    最先出笼的是鲜肉汤包。白润鼓胀,褶子层层叠叠,热气携着鲜汤的光泽,晃得人眼睛都直。

    “先嘬汤。”她重复一句。

    一位船夫“嗤”地嘬了一口,眼睛瞬间眯开,“服了!”

    旁边的人见状大笑,伸手去接自家的那只,差点被烫着,仍舍不得松手。

    蘑菇鸡丁一揭,菌香拱起,几名脚夫对视一眼,齐齐掏钱:“来,手快有!”

    ,孟鸢才将写好的小木牌挂好:“鲜肉5|鸡丁4|三鲜3|青菜菇3|新口味·虾笋鲜4(先嘬汤)”。

    “虾笋鲜?这名儿就鲜!”

    “给我来两个,路上啃着走。”

    虾皮笋丁包的味道干净又提劲。

    笋的清脆、虾的清鲜,被高汤与皮冻小丁一牵,汤汁不肥,落口却有回甘。

    头一圈顾客一尝便点头:“这合我!比肉的轻省,越嚼越有味。”

    船上赶路的、茶棚里等人的,都开始指名要这味儿。

    不一会儿,写着“虾笋鲜”的那行小字,几乎被指印摸得发亮。

    摊侧,一个卖首饰的汉子愈发没了精神,靠着杆子发呆。

    旁边老蒸笼摊主扯着嗓门,硬撑着吆喝:“热包子——”

    无人应。

    他脸上挂不住,甩了个阴阳腔:“路边摊子,一个卖到五文,她当我们都瞎?”

    有客人正要反驳,孟鸢笑道:“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合口便好。”

    人越来越多,钱匣子沉甸甸。

    收钱的当口,一个戴斗笠的黑影在不远处立着,背手不动,像在数她蒸笼的起落。

    茶棚掌柜看了一眼,眉骨轻动,“那人今早就等在那儿。”

    孟鸢只当没看见,照旧递包子、嘱咐“先嘬汤”。

    日头上来,队列却没有短。

    一阵铜铃声穿过人群,跟着“嗑嗑嗑”的木靴声,攒出一条道。

    来人虎背熊腰,腰间挂着铜秤,袖口缝着一个小“秤”字。

    “刘秤砣来了。”有人低声道。

    刘秤砣是渡口摊贩的“看口人”,管日租与规矩,脸面不小。

    他绕着推车转了半圈,眯起眼:“新来?昨儿就听见动静。牌子挂得清楚,笼子压得正,火也压得住。”

    孟鸢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日租铜板,不多不少,双手奉上:“规矩要紧。”

    刘秤砣掂了掂,又看了看她的推车与火匣,点头:“明白人。渡口风大,挡风布再压低三分,省得火虚。还有——”

    他嗅了嗅那股清鲜,“虾味不腥,做得细。好。”

    他抬下巴,示意旁人:“这摊子往里挪半步,给她留条道。”

    声音不高,话却顶用,队伍自然地往里收。

    茶棚掌柜扶着门框笑:“秤砣说好,那是真好。”

    “刘爷,我这也是包子——”老蒸笼摊主急了。

    刘秤砣眼皮都不抬:“那你也把味儿做出来。”

    队尾忽然乱了一下,一个小厮扛着空食盒挤了进来,气都快喘不上来:“孟娘子!我们老爷说,再来二十个蘑菇鸡丁、二十个鲜肉、十个虾笋鲜——都要热的!”

    “哪位老爷?”

    小厮左右看看,压低声:“孙……孙老爷。”

    周遭像被风拂过一般,细碎的惊喘在队伍里蔓延开来。

    老蒸笼摊主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硬撑着扯掉围裙往旁边坐去。

    “现蒸。”孟鸢答。

    她把新一笼虾笋鲜排得更紧密几分,笼底垫了薄薄一层油纸,锁汤也防粘;揭盖那刻,先用勺沿着笼边回一圈,让积水不滴回包子顶心,才递出去。

    小厮接过时眼睛一亮:“我们老爷说,‘先嘬汤’,他记住了。”

    一句话——立刻有客人学着嘬汤,嘬完还郑重其事点点头。

    队列前端,一个穿青衣的短褂汉子把斗笠往后掀了掀,露出半张脸,看了一眼钱匣,又看了看她捏褶的手。

    他没有买,转身顺人流退了出去。

    茶棚掌柜盯了他背影两息,低声嘟囔:“像是……舟行会的人。”

    孟鸢嗯了一声,不接话。

    舟行会在这条水线上气力不小,盯上的是她的人流,还是她的摊位,暂且不知。

    人潮一波接一波。

    中午过后,第二格钱匣子满了半匣,虾笋鲜卖得出乎意料地快,几次差点被夹错,她只得把“虾笋鲜”那一行用朱笔重描一遍。

    “孟娘子,你这虾笋鲜,再来两个,我上船就走。”

    “今日蘑菇鸡丁没轮到我,明儿替我留两个!”

    她笑着应:“明儿申时前来,给你们先蒸一笼。”

    一队穿青布短褂的脚夫把人群自中分开,让到两旁——孙大人的小厮又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0章虾皮笋丁包(第2/2页)

    这回不是食盒,而是一只素面木匣。

    小厮弯腰把木匣放在案上,压低声道:“我们老爷让小的转告:三日后,上席有位贵客。若姑娘方便,愿收你一笼‘虾笋鲜’,两笼‘蘑菇鸡丁’,一笼‘鲜肉’,每笼十枚,价按你牌上写的。”

    “只是上席之礼,不敢短姑娘分毫。若姑娘不便,老爷也不强求。”

    他说着,把木匣推了过来。

    孟鸢掀开半寸,看见里头是一角烫金的名帖,角上只有一个“孙”字,字仿佛压着风。

    她合上匣盖,笑道:“多谢孙老爷抬爱。三日后定时奉上。”

    ……

    渡口炊烟未散,蒸汽笼罩着摊车,热闹声此起彼伏。

    孟鸢揭开最后一笼时,蒸汽直冲上天,香气扑面。

    铜板“叮叮当当”落进钱匣,她算了算,心里清楚——两百只包子,全数卖完了。

    正这时,熟悉的清冷声线在耳边响起:

    【任务完成!】

    【任务目标:七日内卖出二百只包子,实际完成时间:三日。】

    眼前浮现一行光芒:

    【奖励一:银票一千两】

    【奖励二:新食谱——生煎包】

    紧接着,银光一闪。孟鸢心头一震,神识一探,发现空间里多出一叠整齐的银票,压得沉甸甸的。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这东西绝不能露在人前,否则连命都要搭进去。

    前仍有人嚷嚷:“姑娘,怎的就没了?我还想买五个呢!”

    “是啊,才三日就卖得这样火?”

    孟鸢笑着摇头,语气温和:“今日到此为止,明日还会来,大家早些。”

    有人遗憾叹气,有人嚷嚷后天要带亲戚来,更多人索性留下话:“小娘子,记得多准备些!”

    热闹散去,渡口天色渐暗。

    孟鸢收好摊车,心里已盘算:明日还要加快手脚,否则别说完成系统任务,就连口碑都要毁在“断货”二字上。

    夜里回到院中,孟鸢独自坐在灶屋。

    系统奖励的食谱缓缓浮现:【生煎包】

    半发面,油润而不粘;

    锅底刷油,放包入锅;

    沿锅边泼水,盖上锅盖,待底壳金黄脆响;

    最后撒葱花、芝麻,提香点色。

    简短的几行,却把她的眼睛照得发亮。

    蒸包是温润的,生煎却是火热的,底脆心嫩,油香迸发。

    “这若是放到书院门口卖……”孟鸢喃喃,心里已浮出画面。

    系统很快补上一条提示:

    【新任务开启:请宿主在杨柳书院门口售卖一次生煎包,要求卖出五百份。】

    孟鸢指尖顿了顿。书院门口?

    这地方不同于渡口,来往的多是读书人和先生,口味、身份都挑剔。

    若能在那里站住脚,买卖必能更上一层楼。

    她唇角一点笑意浮起:“好,试试看。”

    铜匣里的铜钱不算多,但空间中的银票却足够她把整个镇子走一遍。

    可她并没急着花。银子是后手,若真到了走不通的地步再拿出来。

    明日她打算先试制生煎包,熟悉油温和火候,再做一批送到渡口卖,借着口碑过渡。

    等到技艺完全稳了,再去书院门口开第一摊。

    想到这里,她拎起湿布擦了擦手指上的面粉,推门而出。

    孟鸢推着小推车,沿着青石路往书院的方向走去。

    书院门口,朱漆大门高耸,石狮子立在两侧,气派不凡。晨钟刚落,学子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或背书,或低声讨论,人人一脸清正模样。

    孟鸢挑了个不显眼的位置,将推车稳稳停下。

    她没有喊叫,只是掏出火折子点燃炉火,锅底抹油,白面团一个个排进锅中。

    “滋啦——”

    热油遇水,声响脆烈。

    面皮渐渐鼓起,底色泛金。她俯身揭开锅盖,撒上葱花、芝麻,香气猛地冲开,像手一样勾住人的鼻子。

    最先注意到的是一个抱着书卷的学童,他鼻翼一动,脚步就慢了下来。

    “师兄,你闻到了吗?好香。”

    那位师兄斜眼一瞧,面色淡淡:“油烟而已,路边食摊,别看。”

    话虽如此,他自己却不由得多看了一眼。

    又有几个学子经过,本来对这推车的小娘子嗤之以鼻,可香味一扑面,脚步忍不住放缓。

    “这……是蒸的?不对,像是煎的。”

    “皮子焦黄,听声便脆。”

    “只是……书院门口卖吃食,也不怕污了清名。”

    几句话间,已有食量大的学生偷偷摸了摸荷包。

    “姑娘,这……叫什么?”一名瘦高的生员凑上来,嗓子有些发紧。

    孟鸢微笑:“生煎包。今日新做,肉馅的是五文,素的三文。”

    “包子?五文一个?”

    瘦高生员惊讶,却还是咬牙摸出钱来,“给我一个肉的。”

    孟鸢从锅中夹起一个,油纸包好递给他:“趁热,先咬破口子,喝汤,再吃。”

    生员依言小心咬开一点。

    霎时间,金黄的汤汁带着肉香冲入口腔,底壳脆裂,面皮劲道,肉粒鲜香。

    “呼——”他险些被烫到,却顾不上,眼睛猛地睁大,连连点头:“好!真好!”

    围观的学生立刻骚动。

    “师兄真夸张吗?”

    “我不信,一个路边摊的包子能有多好吃。”

    “掌柜娘子,给我也来一个!”

    铜板叮当落进钱匣,孟鸢忙得手脚不停。

    生煎包一口口咬下去,脆底声“咯吱咯吱”,肉馅混着汁水,学子们的面色从怀疑变成惊艳,很快变成狼吞虎咽。

    “这皮子……比馒头筋道,比饼子轻巧。”

    “汤汁竟然能锁在里面,不腻不柴。”

    “怪不得刚才闻着就馋!”

    本来矜持的书生们,此刻一个个顾不上斯文,连袖子都被油点溅上,也不放手。

    短短一刻钟,书院门口人声鼎沸。

    有人本想抄书入堂,却被香味勾得心痒。

    “再抄一篇经义不如来两个包子。”

    “是啊,温饱之后方能思考圣贤之道。”

    守在门口的书院小厮看傻了眼——从没见过学生们排队买吃食,今日却硬生生堵了一条道。

    孟鸢低头翻转锅里的生煎,神情专注。火光映在她侧脸上,仿佛比香味更能吸引目光。

    有人小声道:“这小娘子是新搬来的吧?我未曾见过。”

    “听说昨日在渡口卖蒸包,轰动一片。”

    “难怪,原来真有本事。”

    远处,一名身着青袍的中年文士缓步而来。

    他眉宇清俊,正是杨柳书院的陈伯言。

    本来只是出来散步,没想到被人群吸引。

    “书院门口……怎会有食摊?”

    他皱眉,却又闻到扑鼻香气。

    眉间的冷意,被那阵阵生煎香冲散几分。

    陈伯言背负双手,驻足良久,目光在孟鸢身上停留,似有所思。

    锅底的油声滋滋作响,香气在书院门口翻腾。

    孟鸢手里夹子翻得极快,一笼刚卖空,又有新的出锅。

    “小娘子,快快给我来两个肉的!”

    “什么?卖完了?那……那给我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