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12章第一个五年计划下(求五星好评用

第512章第一个五年计划下(求五星好评用

    第512章第一个五年计划下(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第1/2页)

    他环视全场,声音铿锵,定下了第一阶段不容动摇的硬指标:

    “一个月,我要看到抽放管口冒出可燃的气体!

    两个月,我要让这‘害人气’变成‘旺灶火’,在咱们食堂的锅灶里熊熊燃烧!

    这是我们向瓦斯宣战的第一个桥头堡,必须拿下!”

    “第二阶段:

    当食堂稳定用上瓦斯后,我们的第二阶段战役,将全面围绕‘发电’展开!”

    陈朝阳的声音带着一种引领方向的感染力。

    “发电?您说发电?”王工开口提出核心难题,

    “瓦斯发电,需要稳定的气压和流量,还需要专门的燃气内燃机,这东西……咱们国内恐怕都没有。”

    “谁说一定要燃气机?”

    陈朝阳清亮的声音回应众人,他从容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我在朝鲜战场见过美军用缴获的柴油发电机改装。

    原理很简单,”他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图,

    “把柴油机进气口改造,加个混合器,让瓦斯和空气按比例混合后进入气缸。

    点火系统稍作调整,完全可以用瓦斯替代柴油!”

    他转身看向陷入沉思的赵师傅:“赵师傅,咱们机修车间能不能把老仓库那台坏了的道奇卡车发动机修好?

    那是个六缸机,功率足够带动一台小型发电机。”

    赵师傅立刻回应:“能,肯定能,那机器我熟悉,就是曲轴有点毛病,咱们自己能修!”

    “好!”陈朝阳继续深化思路,“瓦斯压力不够,可以在抽放管道上加装简易增压装置。

    发电不稳定,可以先给照明供电,再考虑动力电。”

    他的目光在赵师傅和机电科副科长李明之间切换:

    “赵师傅,你那台修复的发动机要准备与发电机对接,这是重中之重。”

    “李明同志,改造汽油机为瓦斯机的核心任务交给你。

    那个‘混合器’是灵魂,你要参考一切能找到的资料,甚至去请教会用沼气灯的老把式,

    必须在进气管上给我搞出一个能精确控制瓦斯与空气比例的‘咽喉’来!

    先土法上马,做个原型出来!”

    李明深吸一口气,眼中燃烧着挑战技术难题的火焰:“保证完成任务,我们一定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核心的技术问题!”

    陈朝阳的神色变得无比严肃,补充了最关键的一条:

    “所有试验,必须在专门划出的隔离区进行,周围砌筑防爆土墙,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现场灭火沙箱、水源必须时刻就位。

    我们既要敢于异想天开,更要坚持科学求证。”

    “至于第三阶段,那是我们成功之后的自然延伸。”

    陈朝阳没有描绘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我们的‘土机组’能稳定输出电力,哪怕它只能点亮会议室这十几盏灯,或者带动机修车间的几台小机床,那就是我们伟大的胜利!

    这是‘星星之火’,将是我们向向部里申请正式设备和科研支持最有力的证据!”

    他将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构想,拆解成了“食堂燃料→局部照明→未来规模化”三个层层递进、触手可及的阶段。

    技术的高山被分解成了可以攀爬的缓坡。

    会议的最后,陈朝阳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井架和忙碌的矿工身影,语气深沉而真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2章第一个五年计划下(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第2/2页)

    “同志们,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

    我们是在做三件事:

    第一,是‘降魔’,要把井下这头吃人的‘气老虎’关进制度的笼子和技术的管道里,保障我们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

    第二,是‘点金’,要把这百无一用、唯恐避之不及的废气,变成能做饭、能照明的宝贝,为矿上节流,为工人同志们谋福!

    第三,是‘开路’,要为全国千千万万受困于瓦斯的煤矿,蹚出一条适合我们国情、依靠我们自己的‘土法子’、‘实路子’来!

    这条路注定坎坷,会失败,会被人笑话,但我相信,在座的诸位,我们这群不信邪、不怕鬼、敢想敢干的煤矿人,一定能把它走通!”

    “而我最后强调一遍,瓦斯可以是能源,但它首先是杀手。

    在任何时候,对安全的敬畏和保障,都必须凌驾于一切进度和成果之上!

    这是命令,更是良知!”

    “咱们没有现成的设备,就自己琢磨,自己改造!

    没有经验,就一点点摸索,记录数据!

    失败了不要紧,总结经验再来!

    我相信,只要咱们方向对了,齐心协力,就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今天咱们在这里讨论的,可能就是未来全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一个起点!”

    陈朝阳的话,为这场技术讨论画上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句号。

    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设想,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下,似乎看到了一条隐约可行、需要艰难探索的道路。

    会议室里的人们,眼神不再是怀疑和震惊,而是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和使命感。

    技术的光芒,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照进了这片被黑幕笼罩已久的土地。

    会议的最后,陈朝阳脸上的温和笑意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严肃。

    他的目光不再是描绘蓝图时的炽热,而是沉静,缓缓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从眼神重新燃起希望的老矿工,到跃跃欲试的年轻技术员。

    “同志们,蓝图,我们画好了。

    路子,我们也找到了。

    瓦斯要变宝,楼房要盖起,学校要开办……所有这些,听起来都让人心里头热乎,有奔头。”

    他话锋陡然一转:

    “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必须给你们,也给我自己,浇一盆冷水,念一道紧箍咒!”

    他抬起手,用力指向窗外那高耸的井架:

    “所有这一切,所有的规划,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未来,都有一个铁打的前提,一个容不得半点折扣、掺不得一丝假的前提!

    那就是——安全!”

    他再次强调安全…………

    “人命关天,”他一字一顿,

    “我知道,在有些人,甚至是很多老把式心里头,觉得下井就是‘闯阎王殿’,‘死活由命’。

    磕碰流血是常事,瓦斯煤尘躲着走,真出了事,那是自己‘点子背’,是‘窑神爷’不赏饭吃……”

    陈朝阳的语气里充满了对这种麻木和宿命论的愤慨与驳斥。

    “我今天,就是要告诉所有人,这种想法,是错的,是大错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