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15章寻才破局(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

第515章寻才破局(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

    第515章寻才破局(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第1/2页)

    厅里面临的,同样是严重的技术短缺和能力不足!

    缺乏真正懂行的专家,来为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来为基层工厂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

    想到这里,陈朝阳的脑海中,骤然亮起两个名字——郑春秋和周慕白同志!

    那位在昌平专区的机械工程制造教授!

    曾经受召而来的机械大拿,和他的学生慕白同志,曾经在美帝参与过高精尖领域研究,现在埋藏的金子

    郑教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难得的是对工业生产实际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强烈的务实精神。

    他那样的人才,正是目前的汉东省工业厅、乃至整个汉东工业体系所极度渴求的!

    “必须把他调过来!”一个清晰的念头在陈朝阳心中成型。

    光有蓝图和决心不够,必须要有能将蓝图变为现实的技术灵魂人物。

    郑春秋这样的人,就是打破僵局的关键钥匙之一。

    他能够帮助工业厅建立起专业的技术评估能力,能够指导基层工厂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造,更能为即将推行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技术学校建设注入核心的学术内涵。

    陈朝阳看着眼前依旧愤懑的王师傅和面色尴尬的李主任,心中已然勾勒出了一幅更宏大的图景:

    更新设备是“换枪”,革新管理是“变法”,而引进和培养像郑春秋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建立起尊重技术、依靠技术的工业体系,才是“铸魂”。

    他没有当场亮明身份训斥李主任,那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他只是深深地看了一眼那台饱经风霜的日式老机床,和王师傅那双布满老茧、却充满不甘的手,将这一幕牢牢刻在心里。

    转身离开车间时,他对随行的工业厅干部低声吩咐:“记录:第一,立即启动对全省地方国营及重点合作社工厂主要设备状况的普查,不要报表,要清单,精确到型号、使用年限、主要故障。

    第二,起草一份报告,重点分析当前工业管理系统,尤其是中层技术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短板和作风问题。

    第三……”

    他顿了顿,“以我的名义,给昌平专区,张文杰同志发一封商调函,力邀郑春秋教授来汉东省工业厅担任总工程师,兼技术顾问。

    告诉他,汉东工业百废待兴,正需要他这样的擎天之柱,这里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有最迫切的实践需求,等待他来施展才华!”

    汉东工业的蜕变,不仅需要从上至下的政策推动,更需要自内而外的技术觉醒和人才引领。而他,将不遗余力地为之铺路。

    “困难靠上级”靠不上,“对一线同志”又不信任、不依靠。

    这个死结,恰恰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瓶颈之一。

    他的工业蓝图里,必须包含打破这个僵局的钥匙,不仅要更新设备,更要革新这套僵化、脱离实际的管理思维和评价体系。

    离开金陵郊县压抑的农机厂,陈朝阳一行人又来到了镇江一家名为“红星日用搪瓷制品厂”的地方。

    与农机厂的不同,这里看起来要“红火”许多,车间里炉火正旺,工人同志们忙碌着,一只只白胚在流水线上传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5章寻才破局(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第2/2页)

    然而,在这看似繁忙的表象下,问题同样不少。

    在出窑的流水线尽头,一位老师傅正对着刚出炉的一批次品连连摇头,唉声叹气。

    他拿起一个茶缸,釉面上布满了细密蛛网般的冰裂纹。

    “又烧裂了这么多……唉!”老师傅痛心疾首,向一旁陈朝阳讲解道:“这窑温,差一星半点都不行,全靠我们几个老家伙凭感觉、看火色。

    可这老窑炉,烧了十几年了,炉膛早就变了形,这边热那边凉,我们想精准控制也没办法啊!”

    陈朝阳拿起那个次品,冰裂纹在光线下显得有些奇异,他问道:“不能改造窑炉吗?”

    “改造?谈何容易!”闻讯赶来的车间主任一脸愁容,他显然已经从陪同的市工业局干部那里知道了陈朝阳的身份,语气更加恭敬也更加无奈,

    “陈厅长,不瞒您说,我们连购买优质耐火砖的资金都申请不下来,报告打了好几次了!

    而且,这不光是窑炉的问题。”

    他拿起一个正品脸盆,指着那白底蓝花的图案:

    “您看这釉色,灰扑扑的,不够亮白。

    好的化工原料紧缺,计划指标卡得死,我们只能用些代用品,质量不稳定,烧出来颜色就暗沉。还有这花纸……”他示意了一下旁边贴花的女工。

    一个正在给脸盆贴花纸的年轻女工,听到车间主任的称呼,那么大的领导,心里有着紧张,但还是忍不住抱怨:

    “领导,这花纸也老是掉色,印上去的时候挺好看,一进窑高温一烧,颜色就糊了,或者洗几次就掉了……

    听说上海那边的厂子,用的都是好油墨,又鲜艳又牢固。”

    车间主任叹了口气,总结道:“厅长,现在情况就是这样。

    我们的产品,论质量、论花色,都比不上上海的‘丰华’、‘金山’这些名牌货,城里人看不上。

    可成本摆在这里,价格也降不下来,乡下老乡又觉得贵,买不起。

    仓库里积压了不少,再这样下去,工资发放都成问题了。”

    陈朝阳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这些略显粗糙、花色土气甚至有明显瑕疵的产品。

    他后世,见识过琳琅满目、设计精美的日用消费品,眼前这些“傻大黑粗”的产品,确实缺乏市场竞争力。

    但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他拿起那个布满冰裂纹的次品茶缸,端详着这些天然形成的纹路,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他没有直接回答改造窑炉或争取原料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主任同志,咱们厂里,有没有那种特别擅长画画、或者有美术功底的工人?”

    车间主任愣了一下,思索片刻,方才回答:“有……有两个学徒,以前在私塾学过几天画画……”

    “好,”陈朝阳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种冰裂纹,在城里人看来是次品,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呢?

    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