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290章可有兴趣前往闽南沿海,让你世袭千户

第290章可有兴趣前往闽南沿海,让你世袭千户

    尽管被斥责,吴桢也并未感到愤怒,只是叹了口气。

    “唉,近来海盗无处不在,这些年来他们杀害了不少人。”

    “但即便我们杀了不少他们的头目和核心成员,可他们似乎总也杀不完!”

    “他们藏匿在海岛之中,大船根本无法进入,有时官军刚要行动,他们一听到风声就躲起来了。”

    朱小宝疑惑的望着他。

    “海盗?”

    吴桢所指的是海盗,而非倭寇。

    吴桢肯定地道。

    “没错,是土生土长的海盗!他们主要在福建、广东南部的海峡上劫掠商船……”

    朱小宝不解地追问。

    “很难根除吗?”

    吴桢再次点头。

    “三佛齐等地与他们暗中勾结,我们大明这边一旦加强打击,他们就逃往那边,等风声一过又回来,我们对他们束手无策。”

    吕宋、三佛齐指的是现今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汤和平静地解释道。

    “虽然那些地方是未开化的地区,但从宋代开始,已有许多汉人迁徙过去,在那里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

    “到了蒙元末年,天下大乱,出海的人数激增,尤其是广东、福建人,他们出海后便在三佛齐和吕宋一带定居。”

    “后来大明统一,东南沿海的海盗团伙,方国珍的残部也将基地迁移到了那里。”

    朱小宝揉了揉眉头。

    看来大明的东南沿海不仅受到倭寇的侵扰,还有一群汉人海盗同样构成了威胁。

    若交趾布政司的商贸活动兴起,这群海盗将取代倭寇,成为交趾南岸最危险的盗匪集团

    吴桢向朱小宝描述东南沿海的状况后,朱小宝才对大明沿海的局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之前仅认为东南沿海最大的威胁是倭寇。

    自洪武年间起,东南海禁防倭寇,已经成了东南地区的主要战略方针。

    明初的威胁并不在沿海,那时的倭寇不过是一群只会挥舞刀剑的小矮人。

    即使再给他们一百年时间,到了嘉靖时期,倭寇成了祸患,看似倭奴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倭寇之所以能登陆东南沿海,是因为有明人在引路,问题在于国人,与倭奴的强大无关。

    不然到了万历年间,这些小矮人也不会在海上被大明海军轻易击败。

    明朝历代君主,从未将倭奴视为真正的对手,原因无非是东海外的一个蛮荒小国,不值得大明动用武力。

    朱小宝原本以为交趾的海商发展会促进东南海商的繁荣,从而阻止倭奴在浙东的祸害。

    但现在看来,需要考虑的海上对手不仅仅是倭奴,还有盘踞在南部沿海的海盗。

    朱小宝点了点头,注视着吴桢道。

    “继续讲讲倭寇的情况。”

    吴桢愣了一下。

    朱小宝的语气,透露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即便是在汤老爷子面前,他的气势也毫不逊色。

    吴桢回想起汤和的态度,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地位必定不凡,于是点了点头,继续道。

    “倭奴比这些海盗更为凶残,更让海防军队感到头疼。”

    “他们见人就杀,武器比海盗精良,弓箭手众多,进攻也更有组织。”

    朱小宝点头表示理解,海盗充其量只是国内的匪徒,而倭奴则是一个国家的正规军。

    “我们仅知他们每年三月至五月、七月至九月期间,会随西风而来。”

    “然而大明东南疆域辽阔,他们登陆何处,在哪个岛屿补给,我们一概不知。”

    “常言道,做贼千日易,防贼千日难,他们来犯时,我们才集结追赶,根本无法构成有效威胁。”

    “况且我们的战船数量不足,也总是无法完全堵住他们。”

    朱小宝瞥了他一眼。

    能被朱元璋亲自提拔为靖海侯的人,确实有些见识。

    吴桢的话很有道理,我们处于被动防御状态,缺乏海军力量,敌人可以轻易找到空隙入侵。

    大明的军事重心不在东南,洪武朝廷对东南的投入有限,大部分军费和军事工程都集中在北疆,那里才是大明的主要战场。

    从当前的国策来看,防御政策是合理的。

    但从长远来看,不发展东南海上力量,将错失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机遇!

    海洋的重要性远超人们的想象,只是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未来,这里将成为国人的主要战场,能否抓住先机,将西方人踩在脚下,全取决于大明政权的发展。

    东南的倭寇比官军更为灵活,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官军需要请示、集结后,再出发,一系列程序下来,倭寇早已抢劫完了。

    朱小宝问道。

    “你以为,如何才能有效剿灭倭寇?”

    吴桢答道。

    “倭寇每年春秋两季登陆浙闽沿海,但在深入内陆前,他们需在近海补充淡水,我们若能查明这些岛屿并提前设伏,凭借此威慑,相信他们会收敛不少!”

    “此等东海小贼,不杀不足以显我国威,必须斩杀,并将首级悬于海岛之上,以示我大明国威!”

    朱小宝看着他,心中仅存五个字。

    “此人,可重用!”

    他不仅视野广阔,分析问题也极为精准!

    难怪朱元璋会重用他,若将他派往东南,未来必有成就。

    不行,必须赶在洪武皇帝发现吴桢之前,将其收归己有。

    朱小宝望向吴桢,平静地道。

    “对了,你说你是昌国卫的副官?”

    吴桢颔首。

    “没错!”

    朱小宝疑惑地道。

    “你是世袭的官职?”

    吴桢苦笑摇头。

    “不是。”

    世袭军户,何其艰难!

    大明对各类户籍都有严格限制,特别是吃皇粮的军户,规定更是严苛。

    到了晚期,由于财政崩溃,军户的世袭才变得随意。

    但在明初,想要世袭军户,绝非易事。

    卫所的世袭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从五军都督府到各大卫指挥使,都严密监视着,除了贵族子弟外,难以获得。

    朱小宝点了点头,道。

    “你可有兴趣前往闽南沿海?”

    “我可以让你世袭千户。”

    吴桢顿时呆立当场。

    他没听错吧?

    世袭千户?

    这不仅是给他提升了爵位,就连官职也提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