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宝赶紧哄道。
“您别想太多了,太医都说了,就是风寒,歇几天就能好,谁还没个头疼脑热的?”
朱元璋却嘟囔着道。
“咱嘴里没味儿,想喝茶。”
“现在可不能喝浓茶!”
朱小宝有些无奈。
“等您好了随便喝,现在先喝白开水,养养嗓子。”
朱元璋像个倔老头,坚持道。
“我就想喝茶,不喝茶浑身不得劲!”
朱小宝没办法,只好端来热茶。
谷大用想过来伺候,朱小宝直接挥手赶人。
“我伺候我爷爷天经地义,你瞎凑什么热闹?”
谷大用只好讪讪退下。
很快,药汤被小太监端了上来,等稍稍放凉些,朱小宝便一勺勺的喂给朱元璋。
见老爷子眉头紧皱,朱小宝说道。
“良药苦口利于病,您忍忍,喝完就舒服点了。”
朱元璋点点头,接过药碗,一口气喝完了。
随后,他指了指桌上的奏疏,道。
“咱让人把奏疏都送这儿来了,你就在旁边批,咱看着你,心里踏实。”
“行,我守着您。”
朱小宝扶老爷子躺下,盖好被子,又往火炉里添了些无烟煤。
他能看出来,老朱虽然平时强硬,可一生病就变得脆弱了。
朱元璋其实心里也怕,怕自己挺不过去,怕出意外。
人一病,孤独和脆弱就放大了,亲情就显得格外重要。
朱小宝本来就孝顺,这会儿更是寸步不离。
他早跟朱元璋说过,会陪他走到最后,现在早把老爷子当成亲爷爷了。
朱元璋侧躺着,看着朱小宝批奏疏的背影,心里很是欣慰。
可能睡多了,他一点不困,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孙子。
突然,朱元璋轻咳一声,朱小宝立马放下笔。
“爷爷,哪儿难受啊?”
“没事,没哪儿难受,”
朱元璋摆摆手道。
“你去把李缘叫来,咱有话跟他说。”
朱小宝虽有点纳闷,但还是出去叫人了。
他吩咐谷大用。
“去传礼部尚书李缘过来。”
“是。”
谷大用赶紧去了。
没一会儿,李缘急急忙忙跑来,一进门就跪下问道。
“陛下,您身子咋样了?”
朱元璋摆摆手。
“小毛病,风寒而已。”
“咱大孙婚期将近,你礼部赶紧备聘礼,明早就送去赵府。”
“这是国事,可不能马虎,必须办得隆重,国库再紧巴,这事儿也不能省!”
说完,他又看向朱小宝,语气软和了些。
“你的婚事比啥都重要,国家得有接班人,你成了亲赶紧给咱生个重孙子。”
朱小宝心里一暖,连声应下。
“知道了,爷爷!”
李缘也赶紧说。
“陛下您放心,我肯定把这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挥手让李缘退下。
其实他叫李缘过来,一来是安排婚事,二来也是让外头的大臣们放心,别瞎琢磨。
夜里,风呼呼地刮着。
朱小宝一直守在朱元璋身边,一直没合眼。
“时候不早了,你回去睡吧,明天还得批奏疏呢。”
朱元璋说。
朱小宝摇头道。
“您的身子比啥都重要,我咋能在您生病的时候自己去睡觉?这叫啥孝道?我今晚就在这儿陪着您!”
朱元璋笑了笑。
“去景仁殿把张美人叫来,让她陪咱唠唠嗑,别搞得跟啥似的,咱还没到那地步呢!”
“行了,赶紧去吧!”
朱小宝没办法,只好把奏疏收起来,说。
“我这就去寻张姨娘。”
到了景仁殿,朱小宝跟张美人说了老爷子的意思。
张美人一听皇帝召见,又高兴又担心,连忙答应。
朱小宝叮嘱她。
“姨娘,要是有啥事,派人去东宫叫我就行。”
张美人点头,带着小宫女去了养心殿。
朱小宝刚要回东宫,就被唐赛儿突然拦住了。
“有事问你!”
朱小宝挑眉。
“咋了?”
唐赛儿咬着牙问。
“青州的白莲教,都没了?”
朱小宝淡淡点头。
“那你为啥不杀我?”
唐赛儿死死盯着他。
“你留着有用。”
朱小宝说。
“啥用?”
朱小宝摇了摇头。
“现在还没想好,以后再说。”
说完就背着手走了,留下唐赛儿在原地发愣。
养心殿里,老爷子握着张美人的手,说。
“明日礼部去下聘,你从景仁殿挑几个得力的宫女太监跟着,内库也得送点东西过去……”
“太孙的婚事是大事,不能寒酸了。”
平时抠抠搜搜的朱元璋,这会儿倒是出奇的大方。
张美人连忙道。
“知道了陛下,您别操心这些,先把病养好最重要。”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十月下旬,应天下了第一场雪。
雪不大,落地就化了,街上冷冷清清的。
一大早,老百姓就忙着赶早集。
现在应天的集市管得很规整,以前那种乱摆摊的现象没了,街道干净多了。
集市外有个露天小酒馆,从九月底,就有个老汉天天来这儿坐着,每天点壶酒,一坐就是一天,也不知道在等谁。
冬天来了,小酒馆的生意也差了不少。
这地儿四面漏风,不像大酒铺暖和,脚夫客商都愿意多花点钱去大酒铺,谁也不想在这儿挨冻。
可这老汉就是执着,每天准时来,喝着小酒一坐一整天。
酒馆老板好奇问过他。
“您天天在这儿坐着,到底等谁呢?”
老汉就说等个人,再问就不说话了,老板也就不再问。
这天早上,老汉照旧要了壶酒,喝了几口后,突然把身上的五两银子全给了老板。
“老哥,这太多了,用不了这么多!”
老板赶紧推辞。
老汉摆摆手。
“等着人了,以后不来了。”
说完拎起酒壶就走了。
老板一头雾水,抬头往老汉走的方向看去,只见一队穿着讲究的人正从街上经过,像是宫里的贵人。
难不成这老汉等的是宫里的人?
今天是朱小宝下聘礼的日子。
长长的队伍从皇宫排到赵府,由礼部、宗人府和后宫的人组成,场面特别壮观。
纳征礼在老祖宗的规矩里可是大事,彩礼给多少都有讲究,得按身份来。
商人不能超过当官的,当官的不能超过藩王,藩王不能超过皇子。
而且女方收了彩礼,还得回更贵重的嫁妆。
在过去那个年代,娘家这么做都是为了让女儿在婆家好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