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朱小宝的目光淡淡扫过内阁六部的一众高官,最终落在了户部侍郎傅友文身上。
他开口问道。
“流散到市面上的那批假币,眼下可有妥当的处置之法了?”
这段时日,傅友文与户部同僚反复商议了此事,闻言当即出列抱拳奏道。
“启奏太孙殿下,臣与部中同僚琢磨许久,想出个不得已的法子。”
“此事本就难两全,眼下看来,唯有将假币案主谋张磊等人的罪状公之于众,同时由户部担下损失,用真洪武通宝换回市面上的假币,方能平息民怨。”
话音刚落,詹徽便上前一步反驳,语气果决。
“傅大人此言差矣!此事错不在朝廷,寻常百姓自当有辨别真伪的眼力。”
“依臣之见,这假币的损失,理应由持有者自行承担,断无让朝廷平白填亏的道理!”
詹徽这话倒也在理。
若是朝廷这次担下了这笔损失,难保日后不会有人再铤而走险私造假币,届时朝廷还要一次次填这个窟窿吗?
长此以往,国库怕是迟早要被拖垮。
朱小宝沉吟片刻道。
“此事便先依傅大人的法子办,同时着人广布告示,告诫百姓务必提高辨别钱币真伪的能力,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百官听他既有决断,又兼顾了长远考量,皆不再有异议,齐齐躬身抱拳。
“太孙殿下圣明!”
朱小宝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
“大人在此案中操劳甚苦,功不可没,且这些年对大明的一片忠心,可谓日月可鉴,孤意擢升傅大人为户部尚书,诸位可有异议?”
傅友文闻言一愣,眼中瞬间迸出亮色,满脸感激地望向朱小宝,激动得嘴唇微动,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满朝文武自然无有异议。
傅友文这些年的才干与勤勉,众人皆是看在眼里的。
他这才定了定神,快步出列,抱拳深深躬身,声音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哽咽。
“臣……臣谢太孙殿下恩典!”
朱小宝抬手虚扶一下,温言道。
“傅大人不必多礼,你的才干与心性,孤向来信得过。”
“谢殿下信任。”
傅友文缓缓起身,恭恭敬敬地立在一旁,眉宇间难掩激动与振奋。
朱小宝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内阁事务繁杂,诸公肩头压力不轻。”
“为了让内阁能更专注于机务,孤打算对杨阁老与詹阁老的职位稍作调整。”
杨靖与詹徽闻言皆是一怔。
二人心中早有预感,内阁辅臣兼掌部堂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是没料到变动来得这般快,一时都屏息静待下文。
“刑部掌刑狱、吏部掌铨选,皆是大明中枢要司,尚书之位断不可虚悬,只是内阁本就事繁,诸位阁老分身乏术,实在难再全身心兼顾部堂庶务。”
朱小宝话锋一转,朗声道。
“孤意提拔刑部左侍郎夏恕,接替杨阁老执掌刑部;吏部左侍郎杜泽,接任詹阁老的吏部尚书之职。”
“如此分工专一,或能让诸事更顺,诸位以为如何?”
此事牵涉杨靖与詹徽二人,他们纵有万般不愿,也不好亲自出面置喙。
毕竟是皇太孙亲定的人事调整,当众反驳未免失了分寸。
其余衙门的部堂高官们则心里都有数。
早在太孙监国时,他们便料到他会在太祖爷驾前,逐步梳理朝堂人事。
何况前不久都察院刚经历了一轮调整,眼下谁也不愿在这当口逆着太孙的心意行事。
众人齐齐躬身抱拳。
“臣等谨遵太孙殿下旨意。”
朱小宝微微颔首,补充道。
“当然,夏恕与杜泽这两位新提的部堂长官,能否真正胜任,还需在任上观察一段时日。”
他目光一凛,语气郑重起来。
“前些日子孤便说过,孤要的大明朝廷,是能为百姓办实事、为江山谋实绩的人,而非只会逢迎拍马、空占其位之辈。”
“这两位尚书既是孤力主提拔的,若日后证明他们能力不济、难当重任,孤也绝不会徇私,定会另选贤能接替。”
“此事便这么定了,吏部尽快将人事变动造册入档,报备中枢。”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应诺,话音里满是不敢有丝毫违逆的恭谨。
三月初的这场小朝会,便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落下了帷幕。
时至正午,内阁与六部的部堂高官们陆续躬身告退,谨身殿内渐渐安静下来。
朱小宝转身往东宫而去。
远远便见老爷子正躺在廊下的摇椅上,眯着眼静静望着庭院里被春雨打湿的花木,神情闲适。
听到脚步声,朱元璋抬眼望见朱小宝,当即眯起眼笑了,招手道。
“大孙,快过来。”
朱小宝快步上前,笑着打趣。
“皇爷爷倒是会享清闲。”
老爷子乐呵一笑,拍了拍摇椅扶手。
“咱眼下又没什么急务,不清闲着还能干嘛?”
他顿了顿,忽然沉下声道。
“大孙。”
“孙儿在呢!”
朱小宝敛了笑意,肃容应道。
朱元璋望着廊外的雨幕,缓缓道。
“你替咱拟道旨意吧!”
“今年年关,便召各地藩王尽数进应天城来!”
话音落时,春雨恰好一阵急密,打在阶前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倒让这看似寻常的一句话,添了几分沉甸甸的意味。
最近民间可是炸开了锅,大伙儿的心都悬在半空里七上八下的。
洪武通宝冒出假货这事儿,如今在街头巷尾传得那叫一个热闹,就像烧开的水似的咕嘟冒泡。
其实一个月前,老百姓就知道有一大批假铜钱混进了市场,几乎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捏着些假币。
公告一出,百姓们便赶紧把自家攒的通宝都揣了出来,挨个放在秤上称分量,生怕手里的钱成了废铜烂铁。
至于这案子会给大明的买卖市场搅和成什么样,朝廷又打算怎么收拾那些始作俑者,他们倒不怎么上心。
眼下最让老百姓揪心的,是这堆假通宝朝廷到底打算咋处理。
这事也成了各地读书人的热议话题,个个说得唾沫横飞。
“我听人说啊,咱们手里这些通宝,多半得自认倒霉喽!”
“啥?这话谁说的?”
“好几个念书的都这么念叨,还说朝廷才不会管这损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