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雯的不理解,是因为张明浩交代的实验工作很零散,也找不到什么规律。
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
实验跳转性比较大,有时候,就突然间需要一个从未测定过的数据,他们也只能按照要求去做实验,再把数据传过去。
张明浩交代实验工作时也会讲解一下,但孙雯根本就听不懂。
谭延明把‘塑造最大化模糊视觉感知的框架’,和‘多物理场拓扑优化’联系在一起,就可见框架塑造有多复杂了。
‘多物理场拓扑优化’,是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是说拿不出拓扑优化方案,是拿不出‘最佳’优化方案。
怎么证明是最佳方案?
怎么推导的?
就像是还原一个随机打乱的魔方,魔方是能够还原的,但人脑不可能计算出还原魔方的‘最少步数’。
三阶魔方的上帝之数,是用超级计算机进行覆盖式分析得出的结果。
‘多物理场拓扑优化’问题,比魔方问题还要复杂上万倍,因为每一个结点本身都非常非常复杂。
哪怕只是单独一个问题,计算机也根本不可能进行覆盖计算。
由此可见,问题的复杂性了。
当然,孙雯不理解也不影响研究的进度,她的团队只要按照要求,完成一个个实验再记录数据就好了。
张明浩搭建框架的工作进展顺利。
不过研究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主要受限于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也需要一定的分析才能完善框架。
这个工作也需要不少时间。
张明浩就变得很忙了,他一方面要坚持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要做框架研究。
同时,还有其他工作。
和新创科技合作的项目,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每天平均都要抽出一个小时以上。
参与项目的教授们提交手动计算结果,他要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也要进行下一步‘趋近性验证’工作。
上课,当然也要花时间。
张明浩忙的把上课时间都利用起来,碰到一些‘不必须听’的课程,干脆就用来手头上要完成的工作。
一个多星期,应用电磁实验室也有了新的发展。
朱炳坤、薛坤一起商议决定,定制了一套高精流动性测定仪,他们所使用的测定仪是从力学实验室借来的。
借的设备,也不能总不归还。
他们还购买了一套标准化的液氮控制系统,也就能让超材料性态测定实验,可以进行稳定的低温控制,以后再也不用薛坤待在一线手动来控制实验了。
液氮控制系统,是标准化制造的实验室设备。订购了几天就直接运了过来。
有了新设备,朱炳坤和薛坤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这次多了个陈帅。
陈帅旁观起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特性测定实验,也看到了所谓的‘干扰空气流动性的新物理现象’。
但他口中还叹气的念叨着,“我们stanene方向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这不是主业啊!”
陈帅的感叹没什么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专注于‘新物理现象’的研究才正常。
Stanene?
那能有什么前景!
近一段时间,‘新物理现象’的报道又火热起来,主要是因为国际上多了很多报道,有不少知名机构宣布复核实验成功。
最初国际物理学界对于所谓‘新物理发现’是将信将疑的。
国际物理学界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基础物理的新发现了,大多数新发现都集中在粒子物理领域上。
直白说,就是强子对撞实验的发现。
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探索微观粒子性态、结构以及运动规律,就能有很多新奇的发现,但伴随着实验不断展开,微观物理的新发现也越来越少,相关实验都濒临暂停状态。
好多物理学家注意到新物理发现的消息,多数也只是嘲讽的笑一下。
但真的,就是真的。
国内不少团队都进行了实验的复刻,包括东港大学智能材料所的郑任超团队,他们也很快宣布复刻成功。
国外团队也开始了复刻,理所当然的也发现了新物理现象。
当一大堆团队宣布实验复刻成功,‘新物理现象’就被确定下来。
瑞典皇家科学院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把‘新物理现象’称为‘电磁干扰流动性’,他们还对新现象进行了命名,取了三个发现人的首字母,命名为‘ZXZ现象’。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有一定权威的,好多国外的报道都引用了‘ZXZ现象’的命名。
但是,国内学术圈对‘ZXZ现象’的命名并不认可。
张明浩的‘入学事件’闹过一阵,新闻上到处都能搜得到,甚至还能找到一些媒体对于‘实验作假’的批评。
这个实验毫无疑问是张明浩的。
所以国内的报道,更倾向于把现象称之为‘张明浩现象’或‘张氏现象’。
报道持续不断,主流媒体的采访也找到了江州大学。
这天学校安排了专题采访。
采访地点是在行政楼二层的会议室,学校方面特别放了书架、绿植当做背景,还在中间放置了个长沙发。
张明浩、薛坤以及朱炳坤坐成一排。
三人多少都有点紧张。
之前张明浩也碰到过专门来找自己的记者,但都只是回答个问题就过去了。
这次是大媒体的专题采访,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肯定少不了,也许还会放在电视上播出。
薛坤和朱炳坤,看起来比张明浩更紧张,紧张中还带有一丝激动。
大媒体专题采访啊!
他们活了四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有机会接受这种级别的采访。
“不要紧张!”
女记者笑着提醒道,“放松下来,就只是以对话形式进行。”
“如果出现表现不好的镜头,是可以掐掉的。”
这句话让几人放松下来。
很快,采访开始。
女记者连续问了几个实验问题,包括实验是怎么做的、做了多久,研究过程碰到了什么难题,等等。
薛坤和朱炳坤分别做了回答。
当讲起专业性的东西,他们也不紧张了,说的都很专业、流畅。
女记者也转而问向张明浩,“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新现象和你在东港大学的发现不一样,是这样吗?”
张明浩用一句话来做回答,“同样的现象,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在东港大学的实验,空气流动性表现更强,甚至人体都能清晰感受到,所以我才非常确定那是真的。”
“现在的实验只是测定到流动性,我觉得中间可能缺少什么环节不知道,复现我在东港大学的实验,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女记者针对实验又问了几个问题。
接下来再开口提问,就和张明浩的心路历程有关了,“你的研究过程很励志,从被东港大学清退再到江州大学完成实验,是什么支持你能坚定的走下去?”
“我认为实验是真的,即便所有人都不相信,但我是真实测定到了。”
“当时被大学清退,我受到的打击确实很大,还要感谢薛坤老师,他邀请我来江州大学,把一切都安排妥当。”
“最终我们成功了。”
采访镜头顿时给到薛坤。
薛坤左右看看,顿时用手捂住眼,似乎是感动的流下了泪。
实际上,他嘴角都憋不住笑。
这时,女记者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你对东港大学副校长杨学文怎么看?”
她补充道,“网上很多人说,是因为他才让你被清退的,是这样吗?”
薛坤顿时凝住眉。
周围安静围观的学校领导们,着急都朝着张明浩打手势,示意他不要多说,还有人摆手示意采访暂停。
这是会引起争议的提问,不经过深思熟虑最好不要回答。
张明浩的嘴角露出一抹嘲讽,用了五个字来形容,“他不是好人。”
“在他做出(清退)决定的时候,他根本就不在意这种处罚对当事人的打击有多大。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时间长了吧?”
“我说实话,即便是在东港大学,他也没什么好名声。”
“这个人不是好人,他根本不把学生当回事。”
周围一片安静。
女记者都没想到张明浩会这么说,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张明浩清退’的话题。
有人爆料说,决定给予清退处罚的就是杨学文。
杨学文因此遭受一大堆网暴。
虽然知道张明浩对杨学文不会有好感,也没有想到他会这么说,几乎等于是指着杨学文鼻子骂了。
旁边的学校领导已经不满了。
女记者尴尬的一笑,赶紧换了个话题,“除了复刻在东港大学的实验,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研究计划?”
“我正在研究隐形技术。”
张明浩精神奕奕的说道,“结合视觉观感模型以及光学超材料的概念,一起来制作可以实现隐形的材料。”
“如果能完成研究,也许能出现科技版的隐形衣!”
“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他针对隐形技术说了很多。
女记者也非常感兴趣,隐形技术的话题总是会很吸引人。
报道发出去,想必舆论也会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