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75章 还是……已开始学着落子?

第75章 还是……已开始学着落子?

    第75章还是……已开始学着落子?(第1/2页)

    最先接到京兆尹急报的是尚书省。

    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进殿,行礼,呈上密报,声音低沉。

    李世民闻报,眉峰微蹙。

    “陛下,京兆尹急报。监察御史柳奭,昨夜死于永兴坊外暗巷,身中数刀。”

    殿内空气骤然凝固。

    李世民接过那薄薄一页纸,目光扫过上面冰冷的字句。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何时发现?”皇帝的声音平稳,却带着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回陛下,五更时分,更夫发现并报官。京兆府的人赶到时,尸身已僵。初步查验,死于子时前后。”

    高士廉垂首回答。

    李世民缓缓放下密报,站起身。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背影挺拔却透着寒意。

    “传旨。”他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

    “令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御史大夫即刻入宫。着京兆尹封锁现场,详查一切线索。命金吾卫加强各坊巡查,凡有行迹可疑者,一律拘押候审。”

    一道道命令迅速传达下去。

    高士廉领命退下。

    空旷的两仪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重新坐回案前,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密报上。

    “柳奭……”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

    一个御史的死,本不至于让皇帝如此震动。

    但柳奭死的时间太巧,死的方式太敏感。

    就在前几日,此人还在弹劾东宫贪墨,将太子置于风口浪尖。

    一夜之后,他便横尸街头。

    是杀人灭口?

    还是栽赃嫁祸?

    李世民首先怀疑到的是太子李承乾。

    那个曾经暴躁易怒、行事不计后果的儿子。

    若是从前的李承乾,被一个御史如此弹劾,盛怒之下做出刺杀之举,并非不可能。

    他有这个动机。

    但……那是从前的李承乾。

    如今的太子,开放东宫,纳谏听政,甚至在显德殿上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权衡之术。

    如今岂会行此拙劣鲁莽之事?

    在贪墨案未结、皇帝紧盯东宫的时刻,刺杀刚刚弹劾过自己的御史,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不是太子,那会是谁?

    青雀?

    不。

    李世民几乎是立刻否定了这个念头。

    青雀虽有心计,亦对储位有觊觎,但他性子更趋阴柔,惯于结纳文士、经营名声,这等当街刺杀朝廷命官的酷烈手段,过于直接,风险也太大,不像青雀的手笔。

    而且,此举若败露,足以让他万劫不复,青雀不会行此险招。

    更重要的是,在李世民内心深处,虽知儿子们有争斗,但尚不愿将如此歹毒之事与那个聪慧肥胖的儿子联系起来。

    或者是朝中其他势力?

    某些对太子参与听政不满的旧臣?

    或是想借此搅乱朝局,浑水摸鱼的野心家?

    李世民闭上眼,脑海中闪过一个个面孔,一个个派系。

    关陇集团、山东士族、江南文臣……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都有可能是幕后黑手。

    他不在乎柳奭的生死——一个御史的生死,在帝王心术中,不过是棋盘上的一子。

    他在乎的是这盘棋的走向,是执棋之人是谁,以及,他的太子,在这盘棋中,究竟是被动的棋子,还是……已开始学着落子?

    “陛下,刑部张尚书、大理寺孙卿、御史大夫韦大夫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5章还是……已开始学着落子?(第2/2页)

    内侍的声音在殿外响起。

    李世民睁开眼,目光已恢复清明锐利。

    “宣。”

    三位司法重臣鱼贯而入,神色凝重。他们显然已经得知了消息。

    “柳奭之死,尔等可知?”

    李世民开门见山。

    “臣等刚刚得知。”三人齐声回答。

    “此案,朕要一个水落石出。”皇帝的声音冰冷。

    “刑部主导,大理寺协理,御史台监督。给你们十天时间,务必查明真凶。”

    张亮上前一步。

    “陛下,此案关系重大,臣请调派得力干员,并请金吾卫配合搜捕。”

    “准。”李世民点头。

    “朕会下旨,让李君羡配合你们。记住,无论查到谁,一查到底。”

    “臣等遵旨。”

    三人躬身领命。

    他们明白皇帝话中的分量。

    “无论查到谁”,这意味着即便是皇子亲王,也不能例外。

    “去吧。”李世民挥挥手。

    三人退下后,李世民独自坐在殿中,沉思良久。

    他拿起朱笔,准备批阅其他奏疏,却发现心神不宁。

    就在这时,王德轻步走进,手中捧着一份奏疏。

    “陛下,东宫呈来的急奏。”

    李世民抬眼,有些意外。

    太子这么快就上奏了?

    他接过奏疏,展开。

    字迹工整,是太子亲笔。

    “儿臣谨奏:惊闻监察御史柳奭昨夜遇害,震骇莫名,悲愤交加。柳御史虽曾弹劾东宫,然其身为言官,风闻奏事乃其本职。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凶徒如此猖獗,当街戕害命官,此乃藐视国法、践踏朝纲之恶行!儿臣泣血恳请父皇,严令有司彻查此案,擒拿真凶,明正典刑,以慰忠魂,以正视听!儿臣亦愿竭力配合查案,若有需东宫协助之处,万死不辞!”

    奏疏不长,但言辞恳切,态度鲜明。

    既表达了对凶手的愤怒,也表明了对查案的支持,更巧妙地避开了自己可能被怀疑的尴尬。

    李世民放下奏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太子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要快,也要聪明。

    若太子心中有鬼,此时最可能的做法是保持沉默,或是急于撇清关系。

    如此主动上书要求严查,反而显得坦荡。

    更何况,正如他先前所想,如今的太子背后已有高人,绝不会行此愚蠢之事。

    李世民心中的怀疑,在这一刻消散了大半。

    他甚至有一丝欣慰。

    太子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并且措辞得体,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欣慰之余,他又升起另一个疑问:太子接下来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柳奭之死,无疑会将东宫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即便不是太子所为,朝中必然有人借此攻讦。

    太子要如何自处?

    他背后的那个“高人”,又会如何出招?

    李世民很想知道答案。

    “告诉太子,他的奏疏,朕知道了。”皇帝对王德吩咐道。

    “让他安心读书、听政,此事,自有朕与诸公处置。”

    王德领命退下。

    李世民站起身,在殿内踱步。

    太子的表态让他安心,但案件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他必须知道,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传李君羡。”他忽然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