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小县城做公务员?逆转开始! > 第1章 三喜临门

第1章 三喜临门

    2017年的国庆节,我顺利和徐佩完婚。

    因为是公务员,婚礼很简单,只是请了至亲亲人。

    婚礼之后,我住进了岳父给我准备的新房,就在政府大楼旁边,步行500米就到。

    虽然距离徐佩的公司远一些,但徐佩说她有车,而且自己的公司,上班不用那么准时。

    这令我感到幸福。

    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小妈和我弟也参加了婚礼。

    特别是我弟,千里迢迢从苏州回来。我要是再努力一些,真想把他也调回家,帮他一把,这样我们这个大家族就不会只他一人在漂泊了。

    我住进婚房,腾退宿舍的时候,周勇和方娜都过来帮我。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徐佩和方娜才真正认识。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其实就没这么多事,见面之后很快就是老朋友了。

    她们女生有女生的空间,我和周勇也乐得看她们玩得开心。

    2017年的年底,部门做年终总结,我顺势提出部门融媒计划,在农业部门正式合并之前再拼一把,争取做好宣传,把局长送到合并后部门一把手的位置上去。

    局长很快就通过了我的融媒计划。

    我便成了农机局微信公众号、微博的主管。

    事情做的多了,在领导面前的表现机会也多了。我的文字功底也更多被局长承认。

    但是身为局长,自然也知道平衡之道,要是因为知道我有写材料的能力,就贸然让我给他写材料,那田哥的核心工作又丢了一块,不利于部门团结。

    我的重心还是在对接全县各个乡镇的农业现代化改革,以及在融媒体的搭建维护,做好农机局的宣传工作。

    2018年春节后,市里组织培训,田哥作为我们部门的代表参与这次闭门培训。

    田哥的培训周期很长,据说有半年,换句话说,这半年时间里,可能就剩下我和局长两个人来处理农机局的事情了。

    局长主要做协调工作,我自然而然就把田哥的文字工作都承担了下来。

    有了身份,我的写稿自由度也多不少。

    很快,我的两篇文章就在省市里的期刊上发表,这两次发表,让我和农机局在县政府大楼里彻底打开了名气。

    “伟杰,你可真了不得!”

    “告诉告诉我,你都是怎么写出来的。”

    “改天我请你吃个饭,你好好点拨一下我。”

    那一阵子每天都有人过来找我,我哪里如此受人关注过?

    但我很享用这一套。

    虽然我知道,在政府单位,高光都是短暂的,而且年轻人太冒尖,很容易被打压。

    但没关系,此刻,我受到他们的赞扬就可以。

    毕竟,农机局现在就我和局长两个人,还能把我打压到哪里去呢?

    在这里,我想和看到这里的朋友,聊一聊在政府部门给领导写稿子,和其他类型的写作,到底有什么区别。

    与作家、理论工作者不同,政府单位的“笔杆子”天生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的。

    草拟的各种文件单位发了,撰写的领导讲话稿别人念了,没人知道是谁写的,只能默默无闻地甘做幕后英雄。

    只要不转行、不转岗,每天,很多时候也包括节假日,“笔杆子”都会整天整天待在办公室里,趴在办公桌上,要么一笔一划写,打草稿,要么在键盘上不停敲。白天干不完的,晚上接着干,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自然是免不了的事。

    我见过我们县委办公室的笔杆子,是办公室副主任,40岁刚出头,五短身材,带着啤酒瓶底般厚的眼镜,每次去办公室都能看到他埋头在看材料,或者拿着钢笔在草稿纸上写东西,早已地中海的头发每次看到总能让我感到害怕,提醒我不要走上笔杆子的这条路。

    虽然都是“笔杆子”,但政府里面的“笔杆子”也有不同的类型。

    比如,有的人一辈子习惯于剪刀加浆糊,常常把别人的观点和材料拿过来,编过来又编过去,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文字组合工具,鲜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当然,这样说未免太绝对,也不是没有半点思考,组合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过程,只是这样的思考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的人则着眼于研究问题,只要时间允许,一接手任务就会下功夫去做一次专题调研,或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或找相关人员座谈讨论,还会去翻一翻经典文献、专业书籍、相关报刊,然后抓紧时间把问题研究清楚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再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相关文稿,或意见、或报告、或讲话稿。

    严格说来,前者只是机关里面初级的文字工具,难以独当一面;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机关“笔杆子”,成为一个单位的得力干将。

    我是两者的融合。

    对于一般的稿子,或者没有时间去做考察和调研,就只有做一个“裁缝”。

    但如果是讲话稿、工作报告之类的综合文稿,我还是争取能够加入自己考察调研的东西在里面,这样往往能够让领导眼前一亮,使得绝大多数都能顺利通过。

    我在写稿子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些个人习惯。

    机关做文字工作的人,接到拟稿任务后,一般会先拟一个写作提纲送领导审定,或等领导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一个详细提纲,再张三李四分工撰写,或由王五先拉一个通稿。

    我因为部门只有我一个人干活儿,写稿子只能单打独斗,主题、方向局长一明确,我就下手。

    一开头可能一连撕掉好几张稿笺纸,但写着写着就明朗起来了,一气呵成。

    我从中领悟到了三个关键词:一是“思维”,二是“积累”,三是“语感”。

    只要你打开思维空间,善于思考问题,能够找到独特的视角,并且形成分析问题的套路,那么,随便什么题目到你手上,你都能迅速作出反应。

    如果你平时又注重积累,思考过很多问题,搜集了各类素材,形成一些个人观点,你就能顺着你的分析思路,确定一个基本框架,甚至拿出通稿来。积累的功夫,在于读书、观察、调查研究,特别是后者。

    当然,只是解决了思维和积累问题还不够,要交出一篇像样的稿子,还需要有你自己较强的语感。

    我在这里当然不排除有些人语感有天生的潜质,比如有些父母就是公务员出身的,小时候就浸泡在那种公务系统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就有预感,后期只需要看点正规的材料或者系统培训一下,就足够写出四平八稳的稿子出来。

    但对于我们这种没环境、没条件,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要养成较强的语感,必须用心朗诵或默诵足够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久而久之,感觉就出来了。

    有了自己强烈的语感,你思考的东西就会跟着你的感觉,变成文字,连成句子,组成段落,形成完整的文章。然后,再从头到尾默默地往下念,感觉不对的地方就停下来改一改,直到感觉顺畅。

    很多人喜欢抠文字,我就习惯于找感觉。

    对机关里面的文字,局外人往往带着不同的眼光来看。

    有不少朋友对我说:“你们那些稿子是咋写出来的,换成我,打死我也写不出来”。

    也有人说:“你们写的那些官样文章,抄来抄去的,全是套话,谁写不来”。

    其实,这些都是误会。

    实事求是讲,你如果把政府单位也看成一个行业,那各个行业的回报风格都不一样,政府部门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很正常。

    政府部门的稿件要求,可以概括为“高、广、杂、快、严”五个字:

    站得高,就是要“关起门来当领导”,站在领导的角度来思考;

    涉及广,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都要涉及到;

    写得杂,决定、请示、报告、通知、通报、报告等都要会;

    节奏快,有时候半天就要一个报告,前一个稿子还来不及交下一个又来了;

    要求严,数据要可靠,表述要准确,不能出现原则问题。

    所以,你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要懂得路线方针政策;既要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又要了解外情;既要领会领导意图,又要把握领导风格。功夫不到家,谁也写不好。

    当然,虽然我写稿子有一套,但我骨子里并不喜欢写作。

    我只是想巩固自己在局长面前的印象。

    我想做的事情,还是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