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936章礼法之争

第936章礼法之争

    午时大雪,朱小宝撑伞去了东宫,里面早就摆好了一桌热饭热菜。

    朱元璋见他来,皱着眉道。

    “雪这么大,不用天天跑,冻着咋办?”

    语气里满是心疼。

    朱小宝笑着走了过去。

    “皇爷爷放心,年轻人火力旺!您就别瞎操心了!”

    老爷子被朱小宝这混不吝的模样逗得绷不住脸,笑道。

    “你这皮猴儿,咱说不过你!”

    “罢了罢了,爱跑就跑吧。”

    殿里,赵婉儿、徐妙锦带着三个胖娃娃早等在那儿了,就盼着他们到了开饭。

    “祖爷爷!”

    朱文坤像只小炮弹似的扑到朱元璋跟前,抱着他的腿晃了晃,又拉着他往主位上坐。

    朱小宝跟着落座,转头对赵婉儿和徐妙锦道。

    “都坐吧,一起用饭。”

    按老规矩,封建家里非正妻的女子原是没资格上桌的。

    可朱元璋向来不在乎这些虚礼,在他眼里,满屋子都是自家人。

    赵婉儿和徐妙锦一人抱着个娃娃。

    俩小胖家伙才两个多月,脸蛋粉嘟嘟的,瞧着就让人喜欢。

    只是孩子太小,经不起折腾,朱元璋这阵子身子也弱,连抬手抱重孙重孙女的力气都不太够了,只能笑着眯眼瞧着,眼里满是稀罕。

    桌上的菜都是家常口味,正热气腾腾的冒着香气。

    “吃吧。”

    等老爷子拿了筷子,其他人这才跟着动筷。

    朱元璋捏着酒杯抿了一口,喉间溢出一声舒服的“啊”。

    婉儿和妙锦怀里的小家伙们,不知是闻着香味还是瞧着大人动嘴,小嘴张得大大的,口水顺着嘴角不停地往下流。

    朱元璋看了直乐,朗声笑道。

    “你这俩小馋猫,现在可吃不了这些荤腥,就只能喝点米汤解解馋咯!”

    婉儿和妙锦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眉梢都带着温柔的暖意。

    老爷子转头问朱文坤。

    “坤儿?弟弟妹妹现在好看不?”

    “好看!”

    朱文坤脆生生应着,小手已经飞快地伸到盘子里去抓那只油光锃亮的大鸡腿了。

    “懂点规矩!”

    朱小宝刚沉下脸瞪了他一眼,小家伙已经把鸡腿稳稳放进了朱元璋碗里,油乎乎的小手还在围裙上蹭了蹭。

    朱小宝怔了一下,随即无奈地叹了口气,语气也软了下来。

    “夹菜得用筷子,记住了?”

    “噢。”

    朱文坤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还盯着桌上的菜。

    虽说身在帝王家,朱小宝却从没懈怠过教孩子们懂礼守矩。

    朱元璋看在眼里,笑着抬手打圆场。

    “哈哈,孩子还小呢,哪懂那么多,快吃饭,菜要凉了。”

    屋外冰天雪地,屋里却暖意融融。

    吃完午饭,朱小宝陪着老爷子喝了会儿茶,徐妙锦摆上棋盘,赵婉儿抱着孩子在旁边看。

    看着这一幕,朱小宝心里美滋滋的。

    上有老爷子安坐,下有稚子绕膝,身边还有两位知冷知热的妻子。

    人生能得这样一份踏实安稳的日子,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他凑近了些,轻声对老爷子道。

    “皇爷爷,谨身殿那边还有个小朝会等着,孙儿去去就回。”

    老爷子抬手挥了挥。

    “这天寒路滑的,脚下仔细些。”

    “晓得了!”

    朱小宝撑开伞,转身踏入了那片白茫茫的风雪里。

    到了谨身殿,朱小宝对郑和道。

    “去通知内阁,让他们入宫。”

    “是!”

    趁这功夫,朱小宝端着茶抿了几口。

    没多久,郑和轻手轻脚地进来了。

    “太孙殿下,各位大人已经在外头候着了。”

    “宣。”

    朱小宝应了声。

    很快,内阁、六部、六科给事中、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的文武官员们,整齐列队走进了谨身殿。

    “臣等参见皇孙殿下千岁!”

    朱小宝摆手道。

    “免礼。”

    郑和唱礼,问众官可有政事禀报。

    话音刚落,都察院右都御史范敏就出列了。

    “太孙殿下,臣有事要奏。”

    朱小宝道。

    “范大人说吧。”

    范敏道。

    “臣恳请太孙殿下,务必对沈王就藩之事三思啊!”

    这两年,都察院刚经历过大整顿。

    打蓝玉那事儿后,不少都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要么被流放,要么掉了脑袋,还有的被贬去了偏远地方。

    如今的都察院和六科,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这群人心里自有一套信念,只要是不合礼法、看不过眼的事,哪怕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也照样敢跳出来弹劾。

    范敏是洪武十二年的进士,入仕之初便亲身经历了胡惟庸、李善长案的风波。

    彼时朝堂风云诡谲,他不顾仕途风险,直言弹劾二人罪状,这份刚直没能换来嘉许,反倒触了逆鳞,被贬至河南任右参议,一去便是七年。

    直到洪武十九年,他才得以调回京师,重新当上右都御史。

    “太孙殿下,自古以来,帝王靠礼法赢得尊敬,上天有天道,人间有人伦,帝王手握大权,更得守礼法、少犯错。”

    “臣子的本分,就是纠正帝王不合礼法的举动。”

    “洪武三年,圣上和百官定下天下礼法,就是为了约束后世子孙的德行,不管是皇帝还是臣子,都得以祖训为准则。”

    “圣上早就定下各路藩王的职责,如今太孙殿下要改皇明祖训,这不是越俎代庖吗?不是不尊祖宗吗?”

    “况且圣上还健在,太孙殿下就如此独断专行,实在让人寒心!”

    “臣恳请太孙殿下端正德行,给百官做个表率!”

    范敏话音刚落,好几名给事中立马出列附和。

    “各地藩王的奏疏堆得都快满了,他们在封地驻守多年,抵御外敌劳苦功高,这都是祖上传下的规矩!太孙殿下公然违抗祖训,就是不孝!”

    “请太孙殿下端正德行,尊崇礼法!”

    这些言官一个个义愤填膺,说得唾沫横飞。

    当然,他们不是被哪个藩王收买了,纯粹就是觉得朱小宝这几年越来越离谱,如今竟连皇明祖训都不放在眼里了!

    更要命的是,如今老皇帝还活着呢,他就敢这般肆意妄为。

    这要是等老爷子驾崩了,还有什么能约束得住他?

    朱小宝听着这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没急着开口,只是扫视了一圈众人。

    “你们都是这么想的?”

    这时,李景隆站了出来。